医学科普
发表者:田颖 人已读
一、运动or静养? 有些则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多运动对于心脏病康复肯定有好处。 究竟哪种正确? 目前,有研究指出,心脏病患者发病后,假如能保持体能上的良好状态,就能减低60%第二次发病的概率! 因为运动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可以起到: (1)增强体能,加快新陈代谢 (2)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脏病的发生 (3)控制血压 (4)降低血脂,预防于肥胖相关的疾病 (5)增强肺功能 (6)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质疏松 (7)改善心理状态,增加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二、这些人确要“静养为主” 但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心脏病患者不适宜、或短期内不适宜运动,需要以静养为主,包括: (1)不稳定性心绞痛 (2)伴有血栓性静脉炎 (3)新近栓塞性疾病 (4)血压不稳定,显著低血压或显著高血压 (5)严重心律失常 (6)严重心功能不全 (7)主动脉瘤 (8)支架术后、冠脉搭桥术后、起搏器术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9)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等 此外,心脏病患者不经检查、选择了不恰当的运动方式、运动量超出安全范围、错误的运动时间、准备活动不充分等,极有可能促使原发疾病加重,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三、科学运动:平衡的艺术! 记住运动口诀: 因人而异,体检在先 动静结合,适度适量 01有氧运动为首选 有氧运动是指以增强人体吸入、输送与使用氧气为目的的耐久性运动。人在运动中需要增加氧气的供给,而在有氧代谢运动的同时机体自身通过适度增加心跳与呼吸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实现氧气供与需的平衡。 以跑步为例,中长跑(800、1500米)属于半有氧代谢,再长的距离就以有氧代谢为主了。 平衡是有氧代谢运动的核心概念,平衡是健康之本,它包括机体动与静的平衡,心理张与弛的平衡,以及新陈代谢的平衡。 有利和不利于心脏的运动大PK 对于心脏病患者的有氧运动项目,快走是最安全的,更是老年人的明智选择。当然,慢跑也是很好的运动项目,只是与快走相比更容易造成关节、韧带的损伤。快走可以使人们获得理想的耐力,又不会因为运动量过大而刺激产生过多有害的自由基,也没有损伤骨骼和肌肉的危险。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关于时间的安排是一致的: 先轻松快走5-15分钟(每分钟60-90步),再以中等强度走15-30分钟(每分钟90-120步),最后鼓励将行走时间增加到30分钟。 此外,太极、爬山、太极拳、骑车和游泳都是不错的有氧运动选择。 02运动前的检查 切记,先评价再运动。 实施有氧运动计划前做一次全面体检,这对40岁以上的人尤为重要。 特别是运动心电图,即在活动平板上行走时进行心电图的检测与记录,一旦查出心肌缺血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运动。 此外,静息时心电图、心超等,对于鉴别有高危因素患者(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的运动风险很有帮助。 03运动的“质” 就是运动中心率要达到“有效心率范围”,并在这个区域保持20分钟以上。 一般健康人的最大心率可以用公式推导:220-年龄。一般保持脉搏在最大心率的60-70%范围内,可以杜绝事故的发生。 如果心率达到了最大心率的80%,心脏就要承受更多的负担,为了防止事故,则要慎重。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量。 注意,一般从停下来到摸到脉搏、看表,大约需要15-20秒的时间,所以建议在测得的心率数上再加10%。 04运动的“量” 先做准备运动,并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步加大运动量,运动结束一定要进行放松整理。 一般来说: 轻度运动是指快走、慢跑、慢骑车、扭秧歌等; 重度运动是指快跑、快骑车、滑雪、游泳、球类运动等; 强度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运动。 运动量以不引起心绞痛、胸前区不适或极度疲劳为度。如果运动中或后即刻发生心绞痛、频繁心律失常、异常心动过速或过缓、面色苍白、发绀、气促等,说明运动量过大。 准备活动:通常需要持续5-10分钟,包括两个目的:(1)活动各个关节与肌群,提高其温度,增加其弹性以适应将要进行的运动(2)逐渐提高心率,让心血管系统做好大强度运动的准备,安全进行锻炼。 放松整理:经过比较剧烈的运动后,若突然停止运动,是十分有害的。正确的做法是放慢速度,继续运动3-5分钟,同时做些上肢活动,让心率缓慢下降。 05运动时间及频率 时间:人们普遍认为清晨是运动的黄金时段,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清晨锻炼是不适宜的,因为上午6-9点是心脏病和脑血管意外发作最危险的时间段,有人称之为“高峰期”,该时段发病率比上午11时高出3倍多。所以心脏病患者,要避开“高峰期”,将时间安排在下午及傍晚进行,但不可饱餐后运动。 频率:每次持续20-30分钟,每周5次进步最快,不必天天练,因为每天锻炼的成效并不比每周锻炼5次大多少,但受伤的可能性增加。不过,断断续续的效果也不好,只有持续运动20分钟以上才有利于燃烧体内多余的脂肪,有利于减重、降压、降糖和调脂。 四、因人而异,因病不同,动静结合 不同心脏病,不同年龄,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动静调养方法。 冠心病 (1)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需要静养,应停止一切体育锻炼和家务,尽快至医院治疗; (2)饱餐或情绪改变后突发心绞痛,应卧床休息,并就医; (3)支架术后1月内,有出血倾向,禁止活动度较大的体育锻炼,避免运动外伤,造成出血不止; (4)药物治疗不理想的心律失常患者、高血压患者易静养。除此之外,可根据自己的年龄、病情、体质状况,在每次散步时适当休息1-2次,每次3-5分钟为宜,以后循序渐进的增加步速和持续时间。散步过程中要求患者在散步前后,即刻测3分钟和5分钟脉搏各一次,并作记录。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患病期间需要充分卧床休息,休息的时间一般和有无心力衰竭及休克症状、梗死面积、有无并发症等有关。如果梗死面积不大,又无严重并发症,活动大体进度为: 第一周,严格卧床休息,可做卧位肢体主动和被动活动; 第二周,可被动或主动在床上坐起; 第三周,在床上或床边活动; 第四周,至走廊或厕所等近距离活动; 病后第八周,进行康复练习。如果梗死面积较大,有并发症,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如活动后反复出现心绞痛,心动过速或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性改变等,应该延长卧床时间。 主要通过腹式呼吸锻炼,开始可取卧位,以后逐步到坐位和立位做呼吸体操。 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心功能II-III级的患者较合适康复治疗,可进行平地散步,走走歇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心功能IV级的患者,一般不能做全身性运动练习,可轮流做单肢体运动。 康复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急性期),住院期间(14-28天),先被动运动后主动运动,出院时可自理日常生活,平地行走和上下一层楼; 第二阶段(恢复期),时间8-12周,继续运动训练,提高耐力,改善心功能; 第三阶段(巩固期),持续终身,训练已达到的心功能。患者还可以练习书法、绘画、种花草、听音乐等怡养松弛心情,调节心理障碍。 心律失常 严重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早、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需卧床休息治疗,但一般患者可进行散步等康复运动,但不适合做剧烈运动。
本文是田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