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区分?
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疾病,中风分为两种不同的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主要是指脑梗死疾病,而脑梗死疾病又分为脑血栓形成以及脑梗塞,出血性脑卒中疾病则是指脑出血疾病。本文将主要针对这三种类型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进行讲解,帮助大家更好的区分不同类型的中风。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
(一)发病机制
1.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和基本的病因,常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脑动脉炎
结缔组织疾病、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感染均可致脑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3.其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淀粉样血管病、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尚有极少数病因不明者。
血栓形成后,动脉供血减少或完全中断,若侧支循环不能有效代偿,病变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则缺血、水肿、坏死、软化,3-4周后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被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
(二)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梗死部位、受损区侧支循环等情况有关。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1)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2)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或发作。(3)起病缓慢,症状多在发病后10小时或1-2天达高峰。(4)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5)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二、脑栓塞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导致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一)发病机制
根据栓子的来源能够将其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1)心源性脑栓塞为最常见病因,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2)非心源性心脏以外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引起栓塞。(3)来源不明:部分病人虽经先进的设备和方法进行检查,仍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脑栓塞的病理改变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但由于脑动脉突然阻塞,易引起脑血管痉挛而加重脑组织缺血。又因无充足的时间建立侧支循环。所以,栓塞较发生在同一动脉的血栓形成病变范围更大。
(二)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致以青壮年为主,冠心病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以中老年多见
2.安静与活动时均可发病,但以活动中突然发病常见,发病前多无明显诱因和前驱症状。
3.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高峰(是所有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速度最快者)。
4.以偏瘫、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要表现,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取决于栓塞血管的大小和梗死的部位与面积,重者可表现为突发昏迷、全身抽搐、因脑水肿或颅内高压继发脑疝而死亡。
三、脑出血
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是病死率最高的脑卒中类型。
(一)发病机制
1.病因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血液病、梗死后出血抗凝及溶栓治疗等。
2.颅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和外膜结缔组织较少,且无外弹力层。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出血量小者,可表现为单纯某一症状或体征,无全脑症状或较轻。出血量大者,发病后立即昏迷,全脑症状明显,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发生在脑干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大,病情也较凶险。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1)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冬季发病率较高。(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无前驱症状。(3)起病较急,症状于数分数小时达高峰。(4)有肢体瘫痪、失语等局灶定位症状和剧烈头痛、喷射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5)患者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
本文是陈小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