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后如何在家进行肢体康复?
中风又被称为中风、脑血管意外疾病,中风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系统疾病,其主要是由于人体脑部内的血管突然出现破裂、脑部血管出现阻塞的情况,使血液无法正常流入脑部导致脑组织出现一系列损伤的脑部病变。中风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以及出血性中风疾病两种类型。缺血性中风疾病的发生几率要比出血性中风疾病高,缺血性中风占全部中风疾病总数的60%-70%。此外,人体颈内动脉与椎管内狭窄、闭塞等因素,均能导致人体出现缺血性中风疾病。中风患者的发病年龄常在40岁以上,且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群较多,中风疾病严重的患者极易出现死亡。
一、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
常规的康复治疗是患者在整个治疗阶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需对患者积极采取正确的康复治疗,促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减少中风疾病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积极预防患者出现疾病并发症。医护人员需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提高、改善运动生活能力,并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康复护理、作业疗法、心理治疗、言语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吞咽障碍的治疗。
(一)肢体康复
中风患者由于脑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大脑对脊髓、脑干等低级中枢的控制以及调节作用有所丧失,致使机体的原始反射逐渐出现。患者正常的运动神经传导以及命令执行受到干扰、损害,导致中风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情况。为了避免中风患者出现这一情况,需禁止患者进行一切能够导致机体痉挛的康复训练方法,比如增加人体肌力的康复运动训练等。
因此,对中风患者进行肢体康复时,需充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法。通常采取抗痉挛康复治疗、被动运动康复治疗等,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促使患者能够及早回归家庭以及社会。在中风患者进行康复时,需重视保护患者的各关节部位,预防并缓解患者出现的痉挛,促使患者能够顺利康复。中风患者需要尽早进行主动性、预防性的康复训练,促使自身出现异常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改善以及补偿,从而极早回归正常的社会活动。
一般情况下,中风患者在家中需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康复性的保健以及治疗,并充分掌握各项康复治疗的练习方法,以免由于错误的练习出现严重的后果。中风患者在家进行肢体康复锻炼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的用力、肌肉紧张以及疲劳的情况,患者主要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家属可参与到患者的康复中,并站在患者的患侧给予适当的保护。在移动患者身体时,避免强拉患侧上肢,否则容易引起肩的疼痛和半脱位。在协助患者穿衣等活动时,避免从手脚开始不正确地将患肢抬起,应保护临近的关节。当患者能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时便可以开始床上活动。虽然强度不大,但是有助于体力的恢复,可为站立及步行做好准备。患者进行上肢与手部的训练时,可以将双手交叉上举过头顶,放在颈部后面,并双手交叉放在桌子上,像各个方向进行推球等运动。中风患者可以屈肘,利用球触碰自身的鼻子、手背或者手心推障碍物、健康的一侧手部进行缠毛线等。
(二)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偏瘫患者的长时间卧床,需要积极预防患者出现压疮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皮肤展开全面的护理措施,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保证病床上床单、被褥的整洁,减少能造成患者皮肤损害的因素。此外,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以免患者受凉,并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鼓励患者积极排痰,从而减少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情况。对于偏瘫卧床休息的患者,需适当的抬高患者患肢,鼓励患者进行轻度的运动,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必要时需要让患者穿医用弹力袜,或对患者使用气压治疗。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新鲜的蔬菜瓜果,从而有效预防患者泌尿系统感染以及便秘情况。
(三)心理护理
中风患者由于身体功能异常等因素,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变化,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积极对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医护人员积极开导患者的情绪,让患者保持清爽愉悦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本文是陈小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