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南
发表者:廖培辰 人已读
类固醇是免疫风湿科最重要、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最常被病人误解的药物之一。此药具有显著的抗发炎作用,广泛地被应用在很多和发炎有关的疾病,对于人类医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当年发现此物的教授Kendall, Hench和 Reichstein等三人 (其中前二者出于美国著名医院Mayo Clinic) 也因此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奖。类固醇除具有抗发炎作用外,亦影响免疫、生理、细胞的功能。长期使用类固醇所造成的副作用,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此药的广泛疗效至今仍是难以被取代的。因此,使用类固醇相关的利弊得失至今仍常被争论。
很多免疫风湿相关的疾病均需使用类固醇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血管炎…等等。由于类固醇对不同免疫途径的抑制效果不同,不同疾病需使用不同剂量的类固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只需使用低量类固醇即可,治疗全身性红斑狼疮和皮肌炎则可能需较大剂量。
类固醇有多种不同的药物与剂型,其抗发炎作用和使用剂量、投予频次、途径有关。一般而言,剂量愈大、投予频次愈多、抗发炎效果愈佳;反之则抗发炎作用愈小。当使用较大剂量时,相同剂量的类固醇一天分成数次投予,其效果比一天一次或隔天一次佳。当然,分成数次投予时,其副作用可能较大。投予频次如何取舍,应由医师就病人情况作决定。当病人情况危急时,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病人并发急性肾衰竭、中枢神经侵犯、肺出血…时,需使用较大剂量静脉注射类固醇。当病情稳定时则可减少剂量,使用口服制剂,甚至减少投予频次。有些病人可用隔天服药的疗法,有些则否,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不适合使用隔天服用之疗法。当病人不服用类固醇那天,关节痛的症状可能加剧。
不同的类固醇其半衰期不同,半衰期较长者,较不适用于急性病人,因急性病人常须依病情变化调整剂量,因此半衰期较长的药物,适用在病情稳定的病人。类固醇有数种不同剂型,除口服、注射和外用药膏外,另有悬浮液用于局部注射。常用于肌腱、韧带、肌膜等软组织的局部注射,亦可用于关节内注射。过去由于局部注射类固醇的滥用造成病人反感,但确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某些情况,局部注射类固醇仍有其必要。
不正确地使用类固醇固然可能造成某些副作用,但只要使用得宜仍可将副作用降至最低。常有病人为了怕类固醇引起的副作用而自行减药或停药,此点万万不可。当服用较大量的类固醇时,若突然停药可能会引起发烧、恶心、呕吐,甚至血压下降或血糖下降等症状。有的病人宁可服用免疫抑制剂也不要类固醇,只因它可能带来肥胖或月亮脸;殊不知,免疫抑制剂并无法完全取代类固醇,而且免疫抑制剂也有其副作用。
如何使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是医师的责任,但确实地和医师合作却是病人的责任。本文是廖培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09-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