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便秘的了解与对策
便秘在日常生活中和临床上都很常见,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会到过便秘的现象。现代的人饮食不健康,饮食结构改变,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等都使得便秘问题越来越严重。容易发生便秘的人群涉及面很广: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手术后、妊娠、肿瘤患者等等。经常有人问医生,我2-3天排1次大便,算不算便秘,还有人问,我每天1次大便,但非常不痛快,如厕时间很长,算不算便秘?还有患者会问:什么样的便秘是需要去医院就诊的?什么样的情况是可以自行调节的?什么样的便秘需要服药?自己感觉使用通便的药物效果不明显,下一步应该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主要来介绍一些功能性便秘中的日常便秘现象的应对方法。
什么情况是便秘
便秘的问题,可大可小、可轻可重,需要我们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辨识。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一天一次便便才是正常的。如果一天当中多次便便或一天当中没有便便,很多人就会心里难受,觉得自己出了问题。分别参考便秘、腹泻的诊断标准,当便便频率在每周 3 次到每天 3 次之间时,通常并不会让我们感到不适,完全能够视作正常。但是,排便的频率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肠道菌群等等因素,都会让便便频率产生波动。主要在于两种情况:粪便干燥排出不畅、粪便并不干硬,但难排出或者排出很费力,都属于便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大便太硬太少、排便太难太慢!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便秘有哪些危害呢?
便秘的危害很多,一起来看看:引起肛周疾病:用力排便、粪便干硬,损伤:直肠炎、痔疮、肛裂、直肠脱垂等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用力排便,腹压增加,可诱发心绞痛、心梗、脑出血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诱发肝性脑病影响生活质量: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口苦等不适感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疼、失眠、烦躁、精神差长期应用泻药,经济负担、副作用结肠癌、乳腺疾病、老年性痴呆
便秘有哪些原因呢?
造成便秘的原因也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分为由于肠道及全身性疾病或药物原因造成的器质性便秘,另外的大多数便秘者是单纯性便秘,功能性便秘。相关的疾病情况如下:--肠道疾病: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脱垂、痔、肛裂、肛周脓肿和瘘管、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内分泌腺瘤、重度金属中毒、高钙血症、高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卟啉病、慢性肾病、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肌肉疾病:淀粉样变性、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硬化。 服用一些药物也可以造成便秘:---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精神病药、解痉药、钙拮抗剂、利尿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阿片类药、拟交感神经药、含铝或钙 的抗酸药、钙剂和铁剂、止泻药、非甾体类消炎药。
排除了病理的原因以后,就要考虑功能性疾病了,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导致便秘:1、饮食中缺少粗纤维病因者:在外进餐、不规律进食、无暇顾及均衡营养的摄取,粗纤维食物摄入就常常不足。建议多吃些菜和粗粮。2、久坐不动者:久坐不动,身体缺乏运动,肠道肌肉就变得松弛,蠕动功能减弱。再加上女性腹肌天生较弱,送便排出的力量小,因此容易出现便秘。3、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者: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会抑制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引起便秘。建议多休息。4、饮水不足者:有些人即使补了水,便秘问题也没有得到改善。这是因为饮水方式不正确,一口口慢慢喝水,水几乎全都吸收入血,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建议多喝水,特别是早上起床后。 5、排便习惯不佳者:工作紧张忙碌,或早晨时间紧迫,有了便意也不及时排便,常常忍着,直肠感觉神经就变得迟钝,出现习惯性便秘。建议定时大便。 6、肠道有益菌不足病因者:服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后,肠道内有益菌群遭到破坏,消化不良,引起便秘。建议用黄金双歧因子肠内增殖双歧杆菌,以防冶便秘。
说这么多,就是为了了解便秘的复杂性,根据自身的情况,初步排除可能存在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以及是否因为服用的药物导致便秘,才能按照功能性便秘做出调整和治理哦。
我们强调一点是,如果怀疑有疾病因素,或具备报警症状,就应该去医院就诊,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检查了。
哪些是报警症状呢?
年龄大于40岁,有便血或黑便,贫血,体重下降,有肿瘤家族史等等
对于器质性便秘和使用药物导致的便秘,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基础病进行综合统一的治疗,由药物引发的要调整药物,我们把这样的便秘交给专科医生去解决。今天只学习功能性便秘的日常处理办法和应对措施。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性便秘,在大多数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往往可以自行解决。治疗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饮食方式、运动方式、排便习惯)使用通便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生物反馈疗法手术很多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或者正常人日常生活中阶段性便秘,大多和生活方式不好有关系,不少人通过纠正和改善生活方式就能使便秘得到明显,而不需要使用药物。生活方式改善包括: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水习惯、排便习惯、精神心理等方面。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主要体现在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上结构均衡,饮食有规律。过度节食,或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规律进餐,或者经常吃一些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健康食物,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易于发生便秘。加食糠皮、麦麸等,以扩充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适当多饮水,使得粪便中有足够的水分,以免粪便因缺水过于干燥。但应该注意少喝浓茶、咖啡、饮料等。应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逐步恢复或重新建立排便反射。当粪便被运送到你的直肠时,会刺激直肠侧壁并向大脑发出“想去排便”的指示。但如果你忍耐便意就会导致大脑的感知力变得迟钝,使得大脑难以产生便意。如果有便意时总是忍着,那么直肠渐渐地就不会向大脑传递便意了。此时残留的粪便又会进步被结肠吸收水分而变得更加干燥,难以排出体外,由此反复陷入恶性循环中。排便姿势和角度的改善:采用蹲位,或垫板凳的,使肛肠角增大,利于排便。有的患者在精神紧张,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便秘。便秘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经调整生活方式仍然无法改善便秘的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治疗,首选容积型泻药和渗透性泻药。容积型泻药:多为膳食纤维及补充剂,如:欧车前、小麦纤维素(麦麸)。纤维素,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使大便松软易排出。服用容积型泻药时需要多喝水,1~3天缓慢起效,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但大剂量服用可腹胀、腹鸣、肛门排气增多。适用于因进食量少、进食粗纤维不足的老年人引起的便秘。渗透性泻药:常用的渗透性泻药有:聚乙二醇和乳果糖,药物不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刺激肠道蠕动,不良反应较少。其导泻强度与服药量成正比。增加粪便水分含量,防止粪便过于干硬。乳果糖以原形进入结肠分解成小分子有机酸,有利于缓解粪便结块。增加肠腔内渗透压,软化大便,同时具有益生元的作用,可以从增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进一步改善便秘。剂量过大可引起腹部不适、胃肠胀气、厌食、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治疗初期容易发生,宜从小剂量开始。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为主,还有很多中成药属于此类,例如番泻叶、芦荟胶囊、酚酞等。促进大肠强有力向前蠕动而导致排便,并可抑制结肠内钠、氯及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反射性排便。通便作用强烈,但不宜长期使用,长期用药可能引起结肠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对泻药的依赖性及结肠黑变病。促动力药:对慢传输型老年便秘可选用促动力药治疗。尽量选用高选择性五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以避免心血管不良反应。如普芦卡必利,临床上也常常使用莫沙必利、依托必利。 促分泌药: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等。促分泌药可增加肠道液体分泌、促进肠蠕动,对老年便秘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润滑性泻药: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作用温和。包括液状石蜡、甘油、蓖麻油、开塞露、多库酯纳等,刺激和软化粪便,尤其是对感觉阑值增高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有效。适用于避免排便用力的患者如老年人、孕妇、产妇、高血压患者、术后患者、痔瘩患者等使用。依赖性强,不宜长期使用。还有其他药物,近年来也逐步应用在便秘的治疗上,都有一定疗效,例如微生态制剂、钙通道阻滞剂、栓剂、灌肠剂、肉毒素等。很多中药有泻下、通便的作用,此外中医还可以使用针灸、按摩、热敷、骶神经刺激等方式缓解便秘。但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成分,大部分通便的中药,往往属于刺激性泻药,含有蒽醌类化合物的成分,如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需慎重。心理指导、认知治疗,合并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可予以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严重精神心理异常的患者应转至精神心理科。通过测压和肌电设备,使患者直观地感知其排便的盆底肌的功能状态,"意会"在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肌,同时增加腹内压实现排便的疗法,压力介导和肌电图介导2015年,美国及欧洲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会在生物反馈治疗肛管直肠疾病共识意见中推荐,将生物反馈用于短期和长期治疗不协调排便真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尚属少数,一定要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权衡利弊。
对于器质性便秘和使用药物导致的便秘,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基础病进行综合统一的治疗,由药物引发的要调整药物,我们把这样的便秘交给专科医生去解决。今天只学习功能性便秘的日常处理办法和应对措施。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性便秘,在大多数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往往可以自行解决。治疗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饮食方式、运动方式、排便习惯)使用通便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生物反馈疗法手术很多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或者正常人日常生活中阶段性便秘,大多和生活方式不好有关系,不少人通过纠正和改善生活方式就能使便秘得到明显,而不需要使用药物。生活方式改善包括: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水习惯、排便习惯、精神心理等方面。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主要体现在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上结构均衡,饮食有规律。过度节食,或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规律进餐,或者经常吃一些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健康食物,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易于发生便秘。加食糠皮、麦麸等,以扩充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适当多饮水,使得粪便中有足够的水分,以免粪便因缺水过于干燥。但应该注意少喝浓茶、咖啡、饮料等。应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逐步恢复或重新建立排便反射。当粪便被运送到你的直肠时,会刺激直肠侧壁并向大脑发出“想去排便”的指示。但如果你忍耐便意就会导致大脑的感知力变得迟钝,使得大脑难以产生便意。如果有便意时总是忍着,那么直肠渐渐地就不会向大脑传递便意了。此时残留的粪便又会进步被结肠吸收水分而变得更加干燥,难以排出体外,由此反复陷入恶性循环中。排便姿势和角度的改善:采用蹲位,或垫板凳的,使肛肠角增大,利于排便。有的患者在精神紧张,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便秘。便秘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经调整生活方式仍然无法改善便秘的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治疗,首选容积型泻药和渗透性泻药。
容积型泻药:多为膳食纤维及补充剂,如:欧车前、小麦纤维素(麦麸)。纤维素,可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使大便松软易排出。服用容积型泻药时需要多喝水,1~3天缓慢起效,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但大剂量服用可腹胀、腹鸣、肛门排气增多。适用于因进食量少、进食粗纤维不足的老年人引起的便秘。
渗透性泻药:常用的渗透性泻药有:聚乙二醇和乳果糖,药物不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刺激肠道蠕动,不良反应较少。其导泻强度与服药量成正比。增加粪便水分含量,防止粪便过于干硬。乳果糖以原形进入结肠分解成小分子有机酸,有利于缓解粪便结块。增加肠腔内渗透压,软化大便,同时具有益生元的作用,可以从增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进一步改善便秘。剂量过大可引起腹部不适、胃肠胀气、厌食、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治疗初期容易发生,宜从小剂量开始。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为主,还有很多中成药属于此类,例如番泻叶、芦荟胶囊、酚酞等。促进大肠强有力向前蠕动而导致排便,并可抑制结肠内钠、氯及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反射性排便。通便作用强烈,但不宜长期使用,长期用药可能引起结肠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对泻药的依赖性及结肠黑变病。
促动力药:对慢传输型老年便秘可选用促动力药治疗。尽量选用高选择性五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以避免心血管不良反应。如普芦卡必利,临床上也常常使用莫沙必利、依托必利。
促分泌药: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等。促分泌药可增加肠道液体分泌、促进肠蠕动,对老年便秘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润滑性泻药: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作用温和。包括液状石蜡、甘油、蓖麻油、开塞露、多库酯纳等,刺激和软化粪便,尤其是对感觉阑值增高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有效。适用于避免排便用力的患者如老年人、孕妇、产妇、高血压患者、术后患者、痔瘩患者等使用。依赖性强,不宜长期使用。
还有其他药物,近年来也逐步应用在便秘的治疗上,都有一定疗效,例如微生态制剂、钙通道阻滞剂、栓剂、灌肠剂、肉毒素等。很多中药有泻下、通便的作用,此外中医还可以使用针灸、按摩、热敷、骶神经刺激等方式缓解便秘。但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成分,大部分通便的中药,往往属于刺激性泻药,含有蒽醌类化合物的成分,如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需慎重。心理指导、认知治疗,合并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患者可予以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严重精神心理异常的患者应转至精神心理科。通过测压和肌电设备,使患者直观地感知其排便的盆底肌的功能状态,"意会"在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肌,同时增加腹内压实现排便的疗法,压力介导和肌电图介导2015年,美国及欧洲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会在生物反馈治疗肛管直肠疾病共识意见中推荐,将生物反馈用于短期和长期治疗不协调排便真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尚属少数,一定要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权衡利弊。
本文是王孟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