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缺乏细胞毒的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人体正常细胞产生损伤导致化疗相关毒副反应。以下简述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限制性毒副反应。化疗药物可诱导骨髓中分裂旺盛的造血细胞凋亡,并导致不同功能分化阶段的血细胞,主要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的减少。粒细胞半衰期6-8小时,因此最先表现为粒细胞下降,至停药7-14d达到最低点。血小板半衰期5-7天,降低出现较晚。红细胞半衰期为120天,通常下降不明显。骨髓抑制的类别、严重程度随化疗药物种类而不同。
处理措施:化疗导致的白细胞或粒细胞下降可使用造血生长因子治疗,主要包括粒细胞刺激因子等。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可输注血小板、使用白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艾曲泊帕等。化疗相关贫血可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输血等。
呕吐
致呕的化疗药分类
◆高度致吐风险药物 (>90%的患者发生呕吐):顺铂>50mg/m2、阿霉素>60mg/m2、表阿霉素>90mg/m2、环磷酰胺>1.5g/m2等。
◆中度致吐风险药物 (30%-90%的患者发生呕吐):奥沙利铂、卡铂、伊立替康、替莫唑胺等。
◆低度致吐风险药物 (10%-30%的患者发生呕吐):氟尿嘧啶、多西他赛、紫杉醇,依托泊苷、甲氨蝶呤等。
◆极低度致吐风险药物 (<10%的患者发生呕吐):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等。
处理措施: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止吐药物主要有5-HT3受体阻断剂、激素类(地塞米松)、NK-1受体阻断剂(阿瑞吡坦、福沙匹坦、罗拉匹坦等)以及多巴胺阻断剂(胃复安)。昂丹司琼、托烷司琼、雷莫司琼等均属于5-HT3受体阻断剂,该类药物是目前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所引起恶心呕吐的首选药物。
心脏毒性
可引起心脏毒性的药物包括:蒽环类、紫杉类、环磷酰胺等,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有: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等。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药物的累积剂量有关,在蒽环类药物中最为明显,预防蒽环类心脏毒性最重要的是要限制累积剂量,治疗中密切监测心脏毒性,此外右丙亚胺可通过与氧自由基结合而降低蒽环类心脏毒性。
肝毒性
几乎所有类型的化疗药物都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因为许多化疗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或排泄。常见的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烷化剂、左旋门冬酰胺酶、阿糖胞苷和大剂量甲氨喋呤等。临床常用的保肝药物包括甘草酸制剂、磷脂酰胆碱、腺苷蛋氨酸、谷胱甘肽等。
周围神经毒性
外周神经毒性可表现为四肢末端的感觉异常、感觉迟钝、烧灼感、疼痛和麻木,肌无力和肌萎缩,具有外周神经毒性的药物主要包括紫杉类、铂类和长春碱类、硼替佐米等。给予B族维生素或营养神经药物有利减轻症状;严重者需停化疗。
脱发
正常人体的毛囊生发过程十分旺盛,化疗药物或放疗可以损伤产生头发的增殖期毛囊细胞,可以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脱发。脱发可发生于化疗后的数天至数周内,可引起明显脱发的药物包括蒽环类、环磷酰胺、多西他赛、足叶乙甙等。脱发多为暂时性,一般停药后1-2个月后可再生。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皮肤色素沉着
无特效预防及治疗措施,化疗结束后会逐渐消失。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