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江涛 三甲
张江涛 副主任医师
承德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999人已读

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见机制和可控制危险因素的识别和管理对于降低脑卒中复发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制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和静坐/体力活动不足。

高血压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我们在治疗时的重要针对目标。

吸烟跟所有脑卒中亚型的风险增加都有关系,并且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相应升高,呈现剂量反应关系。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与无糖尿病患者相比,大概是两倍。

高脂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血清胆固醇含量和脑卒中发生关系之间的关系更复杂。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是对于不同的脑卒中亚型危险程度有差异。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脂应该受到严格控制。

其可能涉及的普遍机制有心房颤动和颈动脉狭窄等,如果能够通过一些措施对其进行干预,或许可有效降低患者再发风险。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目前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对于疾病的发病也很重要,比如1.高龄,尤其是超过80岁,2.种族,3.性别,多数年龄段男性的脑卒中风险高于女性,但是在35~45岁之间以及85岁以上的年龄段女性的卒中风险与男性相比,相近或者更高,4.家族史和遗传性疾病。

多数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该采取尽可能多的可行的风险降低策略。包括降压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抗栓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部分适合的患者可以进行血运重建。

2007年一项研究显示:在经过对脑卒中的所有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治疗后,与不治疗相比,脑卒中的复发风险会降低80%。


张江涛
张江涛 副主任医师
承德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