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O对IOL植入术后的影响和应对
后发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PCO) 是指白内障术后有或无人工晶体( IOL ) 植入术后晶状体后囊再次发生混浊,发生于白内障手术后几个月至几年,是目前白内障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亦是白内障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PCO的细胞学基础
PCO由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囊袋内残留的或新生的晶状体上皮细胞 (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增生和移行引起, 而由新生 LEC增生引起者更为常见 。
PCO的类型
PCO有两种形式:纤维化型和再生型(串珠样型)有时还会发现两者的组合。
纤维化型:由晶状体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殖和迁移引起的,后囊产生皱褶和皱纹;
再生型:由位于晶状体赤道区域的晶状体上皮引起的晶状体纤维再生,形成珍珠样(Elschnig)小体及Soemmering环;
PCO机制研究
白内障手术后存在较高的PCO发生风险
基于一项纳入了4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白内障手术1年、3年和5年后,晶状体后囊浑浊(PCO)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分别达到了11.8%、20.7% 和28.4%。
术后1年PCO的发生率为11.8%
术后3年PCO的发生率为20.7%
术后5年PCO的发生率为28.4%
PCO会损伤视功能
PCO严重影响患者视觉,具体表现在:
视力下降;
对比敏感度降低;
产生眩光障碍。
术后PCO是造成视力损伤的重要原因
对于英国和爱尔兰10,206名(18,689只眼)施行晶体摘除术的患者平均随访8.9年后,研究结果显示:在术后PCO患者中,有22.9%的患者发生视力损伤(CDVA损失2行以上)。同时,PCO也是造成视力损伤最为重要的原因。
眩光障碍与PCO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在裂隙灯下观察,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确定眩光评分与PCO之间的关系,两者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72,p<0.00001)。
PCO患者夜间眩光障碍严重
PCO面积扩大可导致视力丧失,PCO程度越高,眩光障碍越严重。
A:PCO严重程度
B:通过标本捕捉的真实场景图片
C:以夜间交通场景为例,利用3.0mm的车灯模拟迎面而来的车流
D:以夜间交通场景为例,利用5.0mm的车灯模拟迎面而来的车流
眩光会降低夜间驾驶性能评分
PCO患者眩光障碍会影响夜间驾驶的视野,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率。
PCO发生的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
年龄:年龄较小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发病率100%
全身疾病:糖尿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消化性溃疡
眼部因素:葡萄膜炎:后囊混浊的患病率为96%
色素性视网膜炎、青光眼、干眼症、AMD
外伤:外伤性白内障
解剖生理:囊膜的厚度、高度近视
2. 手术因素
是否联合前后节手术
撕囊的大小、位置、是否居中?晶体是否植入囊袋内
后囊本身有纤维化
3. 晶体因素
晶体的材质、单焦or多焦
直角方边设计
4. 术后抗炎药物的使用
YAG激光是唯一有效治疗PCO的方法,但会有并发症风险
目前,PCO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即在发生混浊的后囊膜制造一个中心开口以清除视轴附近混浊囊膜,恢复患者视力
YAG激光手术增加并发症风险,如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儿童患者不能配合治疗。
YAG激光术后有效晶体位置发生改变
一项研究将发生了PCO的30眼(30人)在YAG激光术后1个月测量前房深度和验光,发现术后病人前房深度变浅,发生近视漂移。
另一项研究中将18只发生了PCO并行YAG激光治疗的眼术前及术后1小时查IOL倾斜,发现YAG激光手术会增加人工晶体倾斜度数。
IOL平均倾斜度
YAG激光术前为2.896±2.286°
YAG激光术后1小时为4.702±2.991°
YAG激光治疗会带来额外的花费
YAG激光手术及其并发症会带来额外的费用负担。
PCO发生率越低越好
发生PCO后进行YAG激光治疗增加并发症风险,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亦影响有效晶体位置。
前囊抛光不能减少MIOL术后PCO的发生
一项纳入130只眼的回顾性研究,ACP组(70眼),非ACP组(60眼),植入SBL-3和Zeiss 839mp晶体,随访至少3年。MIOL超声乳化后,抛光前囊对降低Nd:YAG激光囊切开术率无明显作用。
Patients with implantation of diffractive MIOL (AT LISA tri 839MP) had a high probability of requiring Nd: YAG laser capsulotomy.
囊袋张力环可以减少术后PCO的发生
一项荟萃研究:共纳入8项研究,379例病例和333例对照。
飞秒激光可降低PCO的发生
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165眼,FLACS组74眼,进行标准双手微切口白内障手术(B-MICS组)91眼作为对照组。随访期为18±2个月。
FLACS中的PCO评分(0.050±0.081)低于B-MICS(0.122±0.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对于FLACS,在71例(6.8%)中有5例发生了PCO,在B-MICS的91例(29.7%)中有27例发生了PCO。
归因于术后囊袋居中性,具有更好的IOL重叠,炎症因子的减少。
撕囊的方式、撕囊的大小及位置对PCO的影响
改进囊膜处理方式: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被证明可以将IOL稳定地固定在囊袋内,并且撕囊口光滑连续,较开罐式锯齿状边缘少,可降低LEC增生的活跃性。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应用于严重的PCO患者,可去除LEC增生移行的支架。
控制适当的撕囊口大小与部位:理想的撕囊口大小应使截囊边缘距离IOL光学部边缘0.2~0.5mm,使其全部覆盖在IOL光学部,形成封闭的囊袋。由于大部分后囊膜混浊是由赤道部LEC产生的,因此撕囊位置要选择中央,且尽量位于视神经对应的位置上。
PCO的预防
Apple等认为有6个因素可以减少PCO的发生,其中3个与人工晶状体有关:
1.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刺激细胞增生的机会;
2.与后囊膜尽可能大的接触面,减少细胞增殖的空间;
3.人工晶状体的直角边缘设计,形成机械屏障抑制LECs的移行,被认为是预防PCO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疏水性材料PCO手术率低于亲水性材料
一项基于8项研究的合并分析结果表明:植入疏水性材料的患者行后囊膜切开术比例更低。
长期作用:植入疏水性材料的患者长期激光治疗率更低
基于一项纳入了13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白内障手术植入人工晶体后三年,植入疏水性材料人工晶体的患者PCO激光治疗率更低。
使用疏水性材料的PCO评分显著优于亲水性材料
一项基于8项研究的合并分析中,2项研究具有完整的主观PCO评分数据,2两项研究具有EPCO评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疏水性材料主观PCO评分和EPCO总分低于亲水性材料。
植入疏水性材料人工晶体患者术后PCO治疗费用更低
一项基于3,025名使用人工晶体患者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078名患者植入了疏水性人工晶体,947名患者植入了亲水性人工晶体,植入疏水性材料人工晶体的患者人均PCO治疗费用50.03欧元,植入亲水性材料人工晶体的患者人均PCO治疗费用87.81欧元
方边设计能够减缓晶状体后囊膜浑浊
采用直角方边设计的Clareon和AcrySof均能减缓晶状体后囊膜浑浊,将后囊膜浑浊的速度减缓约1倍。
本实验使用20个晶状体囊,来自同一捐献者的晶状体囊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分别被植入Clareon和AcrySof人工晶体,三位捐献者的5个晶状体囊作为对照不植入人工晶体。
预防PCO新思路
目前,PCO的药理学预防仍在试验阶段,虽然有大量药物可通过干扰LEC降低PCO的发生率,但尚无一种药物能够在有效抑制LEC的同时不对眼内其他组织产生毒性作用。除传统药物以外,免疫导向药物、反义技术治疗及基因治疗等也逐渐应用于预防PCO,但大都停留在实验阶段。
更多预防PCO新型晶体预防白内障在进一步研究。
PCO即后发性白内障,会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
[1]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What’s in the bag?https://doi.org/10.1016/j.preteyeres.2020.100905
[2]DA Schaumberg, et al.Ophthalmology.1998 Jul;105(7):1213-21.
[3]吴明星等,后发性白内障形态及对视功能影响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7期;
[4]毕宏生等. 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在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指征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4): 404-406
[5]Nadler DJ, et al. C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97:43-47, 1984
[6]Julie M Schallhorn, et al. Am J Ophthalmol 2019;208:406–414.
[7]Nadler DJ, et al. C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97:43-47, 1984
[8]1.van Bree MCJ, et al.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3; 39:144-147
[9]Kimlin JA, et al.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7;58:2796–2803.
[10]J Transl Med. 2019; 17: 209.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visual-threatening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Eye. 2005 Feb;19(2):191.Long-term results of cataract extraction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uveitis.
KEN HAYASHI. Am J Ophthalmol 2002;134:10–16.
[11]J Transl Med. 2019; 17: 209.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visual-threatening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Biber JM, Sandoval HP, Trivedi RH, de Castro LE, French JW, Solomon KD.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and visual significance of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between multifocal spherical, monofocal spherical, and monofocal aspheric intraocular lense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9;35:1234–8.
[12]Mukesh Dhariwal, et al. Clinical Ophthalmology 2019:13 169–176
[13]Zafer Oztas,et al. Clin Exp Optom 2015; 98: 168–171
[14]吕帆等,国际眼科杂志,2017年8月第17卷第8期
[15]Mukesh Dhariwal, et al. Clinical Ophthalmology 2019:13 169–176
[16]Effect of Anterior Capsule Polishing on the Rate of Neodymium: YAG Laser Capsulotomy in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17]21203/rs.3.rs-283817/v1
[18]The effect of capsule tension ring on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A meta-analysis K Zhang,Y Dong,M Zhao,L Nie,C Zhu 10.1371/journal.pone.0246316
18.Long-Term Evaluation of Capsulotomy Shape and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after Low-Energy Bimanual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September 2020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0(7):1-9
[19]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What’s in the bag?https://doi.org/10.1016/j.preteyeres.2020.100905
[20]Apple D, Peng Q, Visessook N et al (2001) Eradication of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documentation of a marked decrease in Nd:YAG laser posterior capsulotomy rates noted in an analysis of 5416 pseudophakic human eyes obtained postmortem. Ophthalmology 108(3):505–518
[21]Zhao Y, et al. Medicine (Baltimore). 2017 Nov;96(44):e8301.
[22]Raulinajtys-Grzybek M, et al. Cost Eff Resour Alloc. 2020 Jun 16;18:19
[23]Zhao Y, et al. Medicine (Baltimore). 2017 Nov;96(44):e8301
[24]Kossack N, et al. Z Gesundh Wiss. 2018;26(1):81-90.
[25]Hillenmayer A, et al. BMC Ophthalmol. 2020 Feb 27;20(1):77.
本文是郭海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