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脊柱源性腹痛?
脊柱源性腹痛是由脊柱前方、脊柱及脊柱后方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的。腹痛按其传入神经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内脏性疼痛及躯体性疼痛。
⒈明明是脊柱的问题,为啥会腹痛?
内脏神经分布于腹腔内器官及腹膜的脏层,在入脊髓前先形成腹腔、肠系膜上、肠系膜下和腹下4个神经丛,然后进入相应脊髓节段,与脊神经节段发出的脊神经发生联系。因此,任何能刺激或压迫T6~L1之间脊神经后根的病变,在产生躯体性疼痛的同时,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内脏性疼痛,并且腹痛部位与受刺激脊神经后根支配的皮区相符合。
临床上各种椎体病变(骨折、肿瘤、椎间盘突出症、结核和外伤等)、脊髓占位性病变、硬脊膜周围炎、硬脊膜外脓肿、脊髓蛛网膜炎以及脊旁软组织病变均可引起腹痛。
⒉腹痛同时伴有腰背痛,应考虑脊柱源性腹痛
腹痛的同时伴有腰背痛,且疼痛与体位相关,病变椎体或椎体旁可有压痛,可伴有皮区感觉过敏,而消化道相关的检查结果无法解释,这类情况的腹痛应考虑脊柱源性腹痛。

脊柱源性腹痛的特点主要有:
(1)腹痛是首发且必然出现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及发作规律不一,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剧痛或钝痛,也可有阵发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疼痛可为全腹部,亦可为局部,如季肋区。疼痛与体位改变有明显关系。
(2)可伴随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3)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引起的神经根痛,沿脊神经支配范围放射且伴相应节段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脊髓受压可出现不同程度和神经支配节段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脊柱的胸腰段因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是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脊神经节段性支配的现象在胸段最为明显,故下段胸椎骨折后产生的神经根性痛在上腹部及季肋区,疼痛特点是体位改变时加重。绝经期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低下,骨质疏松明显,遇有摔倒、撞伤、持重物或剧烈颠簸等诱因时更易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部分老年患者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前无明显外伤史,多属在严重骨质疏松基础上的自发性骨折,若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容易误诊或漏诊。
(5)通过详细询问病史,部分患者存在脊柱外伤史,若无法提供明确外伤史,查体时可发现脊柱源性腹痛绝大多数无腹部体征,但可出现腰背部体征,如椎体或椎体旁有压痛或者阳性的神经病理征,部分伴有皮区感觉过敏,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
(6)静脉滴注甘露醇和糖皮质激素常有效,解痉剂无明显效果。
(7)腹部超声、X线、CT及内镜等辅助检查可排除腹部疾病。胸腰部脊柱X线片、CT、MRI可发现相应病变,不能明确者可行增强MRI、CT及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最终诊断为:椎体骨折、脊椎转移瘤、脊椎结核、椎管狭窄症、椎管内肿瘤、椎管内脊髓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椎体血管瘤、椎间盘突出、右侧脊旁软组织脓肿、硬脊膜外脓肿、横突综合征、腰肌纤维组织炎等。
⒊治疗原则
脊柱源性腹痛一旦确诊,治疗相对比较简单。基本原则是病因治疗,多数通过手术或者康复理疗即能达到立竿见影效果。
总结:
尽管脊柱源性腹痛并不罕见,近20年来国内外文献也屡有相关病例报道,但仍有许多医师尤其是年轻医师缺乏对脊柱源性腹痛的认识,加之询问病史不详细和体格检查疏漏,忽视了重要的阳性体征,导致了本病的误诊或漏诊。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仍亟需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对于因急性腹痛就诊的患者,不仅要考虑常见的腹腔内病因,还应该警惕腹腔外原因。如患者存在明显骨质疏松、易转移至脊椎骨的恶性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脊柱原发肿瘤等基础疾病,要高度警惕脊柱源性腹痛可能。
医师在病史询问中应特别注意患者在发病前是否存在外伤(哪怕是轻微不易察觉的外伤)、负重、较快变动体位、躯体动作习惯或强度改变等诱发因素,并仔细询问患者腹痛的加重或缓解是否与体位变动或特殊体位相关,查体过程中注意检查有无胸腰椎段脊柱压痛或脊柱旁组织压痛、腰腹部区域性皮肤痛觉过敏等重要阳性体征。
只要接诊医师思想上重视脊柱源性腹痛,抓住上述问诊、査体要点,再结合必要的脊柱影像学检查,一般不难确诊该病。
本文是孙普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