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胃食管反流病为啥会变得“难治”?
大多数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经过规律的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8周后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症状轻微、偶发或无并发症的患者经治疗后多可缓解,且不易复发。但有一部分患者却总是反复发作、“治不利索”,看着别人治疗后满心欢喜,自己却还在被烧心、反酸等症状困扰,苦不堪言。

为啥你的胃食管反流病会变得“难治”,看看是不是这几个细节没有关注到。
➤1、用药的问题:
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治疗是有疗程的,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PPI)需要8周~12周。但是,很多人服用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心路历程往往是这样的:
“吃了5天就开始见效了,我一定坚持吃下去!”
“昨天的药又忘吃了,反正都吃了2个星期了,偶尔少一次也没啥。”
“连续1个星期没吃药了,这病也没犯,我看用不着吃8个星期,就这样吧,爱咋咋地!”
“既然犯了再吃也能管用,那就啥时候犯啥时再吃吧……”
胃食管反流病虽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既然规律服药就有治愈的可能,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一鼓作气呢?有句话讲得好,除恶务尽!除恶未尽,必然遗患无穷。
一个完整的胃食管反流病疗程需要连续服用质子泵抑制剂8周,甚至是12周,时间的确是有点漫长。在这个治疗期间,且莫忘记服药、自行改变口服时间、症状改善后就自行停药或担心副作用而停药。
质子泵抑制剂虽然都叫“XX拉唑”,但是在人体内的代谢还是有细微差异的,由此带来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同的。雷贝拉唑的抑酸效果是奥美拉唑的1.8倍。艾普拉唑为长效质子泵抑制剂,较其他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有显著提高。如果疗效不好,我们可以选择增加药物剂量,或更换不同种类的质子泵抑制剂,或换用新型抑酸药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必要时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H2受体阻滞剂(H2RA)、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等。

➤2、生活方式的问题:
胃食管反流病从某种角度上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管理应该贯穿治疗的始终。如果只是单纯的服药,而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继续暴饮暴食、膏粱厚味、吸烟饮酒、睡前吃东西、不控制体重,胃食管反流病复发那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3、治疗方式的问题:
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结在于“反”而不是“酸”,胃食管反流即可以反酸,也可以反非酸(如胆汁、食物残渣)。质子泵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是抑酸,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自然能减轻症状,但对于弱酸、非酸或碱性反流,就有点重拳打棉花的感觉了。因此,纠正“反”的原因才是治疗的根本。当发现存在抗反流屏障的破坏,如食管裂孔疝,如果不采取手术治疗,“反”的问题得不到纠正,必然会引起病情的反复。

➤4、心理因素的问题:
胃食管反流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高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诱发或加重疾病。当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时要考虑是否有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近4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存在抑郁、焦虑,其中大半为轻、中度抑郁。精神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互为因果,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另一方面,治疗效果不佳也会使患者出现或加重焦虑、抑郁、失眠等。这些患者可尝试加用神经调节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进行治疗。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又有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你的胃食管反流病“难治”,不等于不能治。首先要重拾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调整生活方式,配合医生完善相关的检查,重新评估自己的病情,制定一个符合自己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往期链接】点击以下文字,自动链接『老胃病、食管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科普文章:

本文是孙普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