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转运流程对新冠疫情防控的意义
目的:探讨优化转运流程对新冠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由金银潭急救站负责转运的临床确诊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转运流程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方法,优化转运流程组给予实施优化后的转运流程,具体是区分核酸抗体阳性者,并对核酸阳性者集中转运。同时兼顾隔离点的具体地域,将“分站”转运演变为“一站式转运”,以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交叉感染”的目的。将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比对。
结果:优化转运流程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优化转运流程组的患者满意度及医务人员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优化转运流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预先实施了核酸阳性与抗体阳性者的分配,理论上降低了医护人员因密切接触而感染的概率,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患者在负压舱交叉感染的概率,从而杜绝院内感染,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为将来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有借鉴价值的转运模式。
关键词:优化转运流程 安全管理 一站式转运
自2019年首发的新冠疫情,是当前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在经历了早期的混乱、思想麻痹大意后,全球防控、疫苗研制、全球协作攻关等工作陆续开展,目前世界各国已逐渐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符合民意的防控措施。虽然对于疫情发源地的争论至今仍“争议不断”,但这些只是政客们的1种施政手段而已。“专业人只做专业事”,作为国内疫情防控的重要医疗机构,金银潭医院从未像以往任何时期而备受关注,成为疫情防控的“暴风眼”。如果说医院是防控的“暴风眼”,那么处于“眼中之眼”的金银潭急救站必然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区域”,因为包括本土及境外输入性病例的新冠患者均由本急救站负责转运。为了贯彻党中央“常态化防控”的指示,急救站全体工作人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虽然卫生部将“新冠”列入了乙类传染病,但鉴于新冠病毒(2019-NCOV)传染性强,而列入按甲类传染病严格管控的疾病之一。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新冠患者的急救转运,贯彻执行党中央“应收尽收”精神,将符合隔离诊疗标准的患者“一个不落”的进行安全转运,重复枯燥的工作“平凡而伟大”!
为了确保转运工作安全、有序进行,需要将所有患者进行“预分类”,包括单纯核酸阳性,单纯抗体阳性,疑似留观病例,发热患者,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要求隔离观察的特殊患者等进行统计,统筹安排,按照急救转运原则,优先转运危急重症(这些患者不一定都是“新冠”,有些是下飞机后例行体检而发现的发热、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疾病需要紧急转运)。与施行门诊预检分诊制度一样,由机场医护人员预先体检,检测体温,咽拭核酸采样,分诊后再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由本站救护车负责转至指定接收医院。由于导致发热的原因非常多,因此对于来自疫情国,疫源地及国内高风险地区的发热患者,在实施转运工作时还会有所区别,因此,如果机场内同时有多名患者需要转运时,我们常常同时出动2台负压救护车负责转运工作,确保防控工作的安全有序。由于2019NCOVRNA+是确诊新冠的“最直接证据”,又由于核酸检测阳性率的高低存在标本采集部位的问题,研究显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阳性率最高(93%),其次是痰(72%),鼻拭子(63%),纤支镜刷活检(46%),咽拭子(32%),对于初筛核酸检测阴性者,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有时也会采用单独转运方式,但因为某个时间段,可能同时需要转运的患者比较多,如果每位患者都实行单独转运,就可能出现“24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都完不成任务的情况。因此,转运工作中“预先统筹安排、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转运流程”势所必然!
方法:①评估病情:优先转运重症及可能存在生命危险的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做好必要的急救设备、药品、监护仪器、氧气、呼吸机等准备 ②提前与医院接收科室(负压病房)取得联系,转运途中密切监护,进行必要的医疗处置,司机负责提前规划好行车路线,护士负责与负压病区联系接诊事宜,医生负责患者生命安全,监测生命指征,一切工作井井有条,确保转运通道畅通。③紧急制定转运应急预案,医生现场评估患者病情,如果的确存在生命危险或病情突变者,要求护士留守负压舱协助医生实施紧急救治。④将要抵达医院时,与院保卫科电话联系,提前开启救护车专用通道大门,抵达医院后直接开赴负压病区,这样一个“无缝链接”的转运流程,有利于快速交接。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后,也节省下更多时间去准备下一趟任务。⑤护送至目的地,签署《院前急救患者交接单》后按规定线路返回急救站进行消毒、清洗工作。如果排除交通堵塞,机场安排不周等因素的影响,1趟完整的转运流程,至少需要1.5小时,如果当日有70~80名患者需要转运,完成全部任务至少需要40~50小时,也就是说:“你1天不吃不喝不休息,都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当同一时间段内任务多时,本站常常同时出动2台负压救护车,2班人马“并驾齐驱”各施其责,各行其道,协同作战,完成任务。
结果:
1.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于实验室确诊的核酸及/或抗体阳性者,由于大家都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能够积极配合转运工作,并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少数患者因为晕车、呕吐,但与新冠病情无关,经过对症处理、心理暗示后均可迅速缓解。总体上不良事件发生概率非常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优化转运流程组:由于预先对需转运患者进行了分组、分类,患者自觉性较高,能够积极配合,因此整个转运过程非常轻松。
讨 论
急救绿色通道是专门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的一套完整快速而高效的医疗服务系统,是一个多部门、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一套体系,该通道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护、司机、负责现场交接工作的卫计委专业人员)应对进入“绿色通道”的病员提供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遵循“时间就是生命,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同时,针对“新冠”“非典”等需要按照甲类传染病转运要求进行转运的患者,提前做好规划,例如预先要求患者穿戴好隔离防护服,若没有防护服者,需佩戴好外科口罩,监督患者不要随意走动,这样,在救护车抵达现场后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交接,然后加戴“一次性帽子”、鞋套后快速上车,快速转运,这样的“无缝对接”,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机场环境的污染。当救护车接走患者后的“第1时间”,对“隔离带”(即患者呆过的区域)给予含氯消毒剂实施喷洒消毒,或用流动消毒车实施“非接触式”喷洒消毒,可以考虑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禁用乙醚及酒精溶液。虽然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乙醚、75%酒精溶液具有杀灭新冠病毒的作用,但他们属于易燃品,不适宜于机场。
对于新冠这种新发传染病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值得探索,作为专职防控人员(包括护士、卫生行政部门督导组成员、机场负责人)不要简单的认为交接程序只是医生1个人的事情,而应积极配合医生,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暴露时间,需要简化不必要的流程,进行快速交接。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医护协作甚至身穿防护服的卫健委工作人员也应该主动协作将患者送上救护车并安置妥当,这样做,既体现了“人性化”又确保了患者安全,践行了党中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控原则。预先统筹规划,专人负责,减少不必要的交接中间环节(例如患者因忘了行李而需要等待时间拿了行李再上救护车等),并严格实行“互相监督”机制,用类似于专业足球队采取的“链式防守”策略,践行国家卫健委制定的疫情防控原则。转运病人时,兼顾各个隔离点的具体行政区域,预先合理规划好行车路线,将“分站转运”演变为“一站式转运”,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避免了救护车因不断往返某一区域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没有发生1例交叉感染,患者满意度100%,为未来的疫情防控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及有借鉴价值的转运模式。
参考文献(略)
本文是侯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