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是全球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全世界有近4.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6.93亿]。糖尿病患者的特征是高血糖、代谢异常和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的并发症。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其特点是发病缓慢、异质性障碍、环境因素和多基因遗传的影响。但无论是1型或者2型糖尿病病人都会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加,其发病率逐年增加,5年病程的患者发病率大概约40.2%,5-10年病程的患者发病率:约63.1%,20年以上病程的患者发病率:接近10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简称“糖网”,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严重眼底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三大致盲重点眼科疾病之一。糖尿病会累及全身所有血管,造成病变。在早期阶段,高血糖会阻塞视网膜内的微小血管,引起渗漏或出血,之后视网膜会代偿性地产生异常的新生血管,而这些新生血管会更容易发生渗漏或出血,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在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很容易被患者混淆为白内障、青光眼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也会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网膜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渗出和黄斑水肿,患者开始出现视力下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和眼前黑影。晚期:视网膜大量出血,视力骤然下降,甚至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出现眼痛伴头痛,最终可能完全失明。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通过散瞳检查眼底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项检查非常简单,而且无痛。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需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疾病对视网膜的损伤,避免失明。一旦医生发现有视网膜出血、渗出、甚至玻璃体积血的情况,也就是患有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NPDR)或高风险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PDR)或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那么医生会强烈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让医生更准确的评估视网膜血管和黄斑水肿的情况。
在预防方面:控制糖尿病是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尽量控制自己的血糖在正常水平,方法包括规律锻炼,健康饮食,合理用药等。其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患者近3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另外,高血压、高胆固醇会增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风险,除了控制血糖,还需要控制血压和血脂。
一旦进入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则主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药及玻璃体切除术。诊断为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NPDR)或高风险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PDR)时,应及早行全视网膜光凝(PRP)。如果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需要进行球内注药,注射药物包括抗 VEGF 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当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玻璃积血或者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则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本文是邱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