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癌肺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免疫联合治疗案例
约50%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后可能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复发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淋巴结、肺、肝和骨。约90%的复发出现在膀胱切除术术后的前3年内,集中在前2年,尽管也有术后10年才复发的报道但数量较少。疾病出现进展后的患者接受一线铂类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9-26个月。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继研发并获批应用于临床,已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展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尿路上皮癌等,帮助部分晚期癌症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甚至达到了临床治愈的目标。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尤其是使用直接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配体1(PD-L1)、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抗体在局部进展和转移性膀胱癌的患者中表现出抗肿瘤活性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持久的反应性。PD-L1获批之前,基于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期间或之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仅可以选择在全球获得批准的紫杉烷类药物,其单药缓解率仅为6%-1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为3-4个月。
虽然新辅助的免疫治疗及辅助免疫治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是目前权威指南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失去切除机会和已转移的膀胱癌患者的二线治疗及不适合铂类化疗的PD-L1阳性患者的一线治疗。
多种PD-1/PD-L1抑制剂在中国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研究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Nivolumab、Atezolizumab及我国自主研发的替雷利珠单抗等。 但免疫单药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客观缓解率仅为20%左右,怎样进一步提高疗效是临床治疗中最迫切的问题。
我科正在进行一项西达本胺联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研究,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病例一:男性, 52岁,膀胱癌,曾行新辅助铂类化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半年复查CT发现多发肺转移,使用西达本胺联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治疗6周期后,肺部转移灶明显缩小,接近完全缓解CR。
病例二:男性, 58岁,膀胱癌,曾行新辅助铂类化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半年后复查CT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使用西达本胺联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治疗2周期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灶明显缩小,达到部分缓解PR。
本文是李向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