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骶神经调控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再版
一、发展历史和作用机制
(一)发展历史
SNM治疗排尿功能障碍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1997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SNM用于治疗急迫性尿失禁,1999年又批准用于治疗尿频-尿急综合征和非梗阻性尿潴留[2]。在过去十几年中,SNM经历了巨大的技术革新,包括倒刺电极、术中X线透视技术、小型化刺激器的应用等。2016年国产骶神经刺激系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同时,超声引导穿刺技术、3D打印辅助电极植入的探索性研究也相继在中国进行[3]。
(二)SNM作用机制
SNM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结果表明SNM主要通过影响传入神经通路、大脑功能和神经递质的分泌等产生作用。
二、适应证
SNM的适应证是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非梗阻性尿潴留(NOR)和大便失禁。我国专家将SNM探索性应用于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LUTD)、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及其他排便功能障碍。本共识对各适应证进行分述。
(一)难治性OAB
SNM治疗难治性OAB[4]、急迫性尿失禁,已被多个专业国际学会指南高度推荐。SNM测试期疗效评价标准:24 h排尿次数较基线减少≥50%或恢复正常(<8次/天)、或日均漏尿次数较基线减少≥50%。患者选择标准:行为治疗失败、单用M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6~12周后疗效未达预期、或无法耐受口服药物不良反应的OAB患者。
(二)NOR
SNM是NOR的有效治疗方法。非神经源性尿道括约肌痉挛(Fowler’s综合征) 、逼尿肌反射亢进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等是SNM的较好适应证[5]。NOR测试周期可能较其他疾病略长,但建议4周之内结束测试。
(三)IC/BPS
IC/BPS属于SNM扩展适应证。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IC/BPS,经过恰当的评估后可选择SNM。但支持SNM治疗IC/BPS的临床证据有限,有少量证据表明SNM对慢性盆腔疼痛有效[6]。IC/BPS疾病晚期或麻醉下膀胱容量过小的患者不推荐行SNM。
(四)NLUTD
NLUTD属于SNM扩展适应证。目前发表的多数证据都集中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多发性硬化症(MS)。NLUTD病因多样、病理生理复杂、SNM的疗效各异,很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支持,鉴于目前国内NLUTD已经成为SNM的第一适应证的现状,本共识高度推荐:①必须慎重选择NLUTD作为SNM适应证。②尽量选择神经通路部分存在的神经损伤或病变患者,不选择完全截瘫、进展性神经系统病变、低顺应性膀胱、膀胱挛缩、上尿路严重受损(重度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等患者。
(五)大便失禁及其他肠道症状
SNM是保守治疗失败的大便失禁患者的有效疗法。其他肠道症状主要指功能性便秘(FC)/难治性排粪困难(ICP),这一领域的治疗仍有争议。建议在行SNM之前,先选择侵入性更小的内外科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