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罗恩病伴肠内瘘的治疗(病例分享)
病史介绍:
患者男,18岁,因“反复腹痛腹泻一年余”入院;患者一年余前(2019.9)突发右下腹疼痛,无腹泻黑便等不适,至美国Akron儿童医院就诊,查腹部增强CT提示:末端回肠炎和近端结肠炎,首要考虑克罗恩病。末端回肠明显狭窄,与小肠梗阻相关;阑尾近端继发性炎症可能,胃窦及十二指肠壁增厚。考虑克罗恩病,需等待进一步胃肠镜检查予明确。予以保守对症治疗。
后患者感腹痛较前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复查腹部CT提示肠壁明显增厚,粘膜强化且回肠末端约7cm长度病灶狭窄。空回肠弥漫性扩张环,达到回肠末端狭窄水平,同时可见肠内气液平。结合患者胃肠镜情况,考虑克罗恩病。遂予强的松30mg+英夫利昔单600mg治疗,患者感腹痛症状较前缓解,无发热畏寒,无腹泻黑便,定期随诊检测。
2020.5.22复查腹部MR提示:回肠末端、回肠远端、盲肠和升结肠末端活动性炎症表现;末端回肠狭窄伴回肠扩张,直径达5cm;阑尾继发性炎症改变;回肠末端壁内窦道或瘘管不能排除。考虑疾病活动期,类克剂量不足,拟手术可能,患者考虑后回国进一评估及治疗。
个人史及既往史:吸烟史 7支/天*2年。
查体:身高180cm 体重 69.1kg BMI 21.3;腹平软,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无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CBC:白细胞计数7.2x10^9/L;血红蛋白132g/L;血小板计数360 x10^9/L; 生化:总蛋白 73.4 g/L;白蛋白38.8 g/L;超敏C反应蛋白30.3mg/L 血沉:17mm/hr;粪便钙卫蛋白57.7 ug/g。
小肠仿真内镜:回盲部、末端回肠壁明显增厚强化累及阑尾起始端,局部与邻近小肠分界欠清,肠间瘘不除外,伴周围渗出、淋巴结饱满,克罗恩病可符

肠镜:回盲瓣呈唇样型,瓣口可见一浅小溃疡,回盲部及升结肠起始部黏膜多发息肉及疤痕,回盲瓣口狭窄进一步进镜困难。回盲部及升结肠病变伴狭窄。
病理:(回盲部)大肠粘膜,慢性炎,伴淋巴组织增生
诊断:
克罗恩病(A2L3B3)
综合病情及结果分析: 患克罗恩病诊断明确,肠镜及小肠CTE提示回肠末端、回盲部及升结肠病变伴狭窄、肠间瘘可能,考虑:1)手术治疗;2)继续类克治疗或更改生物制剂,密切随访观察。
患者及家属商议后选择暂不手术,予类克维持。
2020-7-6第1次类克400mg治疗
2020-8-19第2次类克400mg治疗
2020-9-30第3次类克400mg治疗
患者第3次类克注射后,间断出现腹痛,轻微疼痛,无腹泻;CDAI:220; CBC:白细胞计数8.1x10^9/L;血红蛋白115 g/L;血小板计数433x10^9/L;生化:总蛋白69.4g/L;白蛋白31.9g/L;超敏C反应蛋白75.2mg/L;血沉: 47mm/hr
复查CT:回盲部、末端回肠壁明显增厚强化累及阑尾起始端,较前片2020-06-24相比,局部肠壁增厚程度减轻,小肠内瘘及局部粘连加重。
2020.11.18手术:腹腔镜辅助回盲部切除+部分小肠切除+肠肠瘘口切除+盆腔粘连松解术
术中见距回盲部190/210cm两处小肠(受累处)与回盲部形成内瘘,予以分离,受累肠段(190-210cm)予以切除,回盲部予以切除,系膜脂肪轻度增厚。无残余病灶,剩余小肠540cm。

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恢复可,术后第6天出院。2周后选择阿达木单抗预防复发。目前疾病控制可,疾病处于缓解期。
点评:
CD合并胃肠道内瘘的发生率约20-40%,通常是由于透壁性炎症发展而来,内瘘一侧是病变肠管,另一侧则多为正常脏器(肠管、膀胱等)。患者可以没有症状,也可以出现腹痛、腹泻、局部感染、营养不良等症状。目前CTE和MRE对内瘘诊断的符合率都比较高,部分内瘘可合并肠狭窄。
从治疗上来说,内科药物治疗比如抗TNF抗体对肠内瘘的有效率文献报道在30% - 70%之间,但超过半数的患者长期随访中会出现内瘘的复发。所有多数有症状的内瘘需要外科手术处理。
一般来说,对于回肠乙状结肠内瘘,乙状结肠多为受累脏器,分离后可予以缝合修补瘘口;仅在乙状结肠系膜侧较大瘘口,或者合并狭窄时需要切除部分乙状结肠后吻合。对于肠肠内瘘,如为回盲部附近肠管内瘘,可一并切除,如相距较远的肠肠内瘘,可分别切除吻合或切除一侧病变肠管、修补另一侧受累肠管。对于肠膀胱瘘,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切除病变肠管,膀胱修补+尿管引流1周或单纯尿管引流1周。
值得注意的是,肠内瘘的CD患者经常合并腹腔脓肿、营养不良,需要做好患者的术前优化工作,比如脓肿穿刺引流及营养状态的改善。术前仔细阅片了解肠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对于肠十二指肠瘘、回肠乙状结肠瘘可以增加内镜检查,明确受累脏器是否同时存在CD病变。术中探查整个肠管,注意保护有功能小肠,对于合并小肠狭窄者可灵活应用狭窄成型或切除术。对复杂的内瘘(合并腹腔脓肿、多发瘘、合并营养不良等)且无法完成术前优化者,建议分期手术,术中先行造口转流。术后及时记录手术涉及的肠管、残余病灶和剩余肠管长度。多数内瘘病人属于术后复发的高危患者,建议采用药物预防疾病复发。

本文是周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