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宣教——痔疮等肛周疾病
一、病因及诱因:
(1)解剖学因素:站立或蹲位时,肛门及直肠由于重力、粪便和周围脏器的压迫,直肠静脉回流不畅,容易形成痔静脉丛曲张,且直肠黏膜下层组织疏松,容易形成肛垫下移。
(2)遗传因素:某些患者静脉壁先天性薄弱,或直肠黏膜先天性脱垂。
(3)生活因素:久站、久坐或久蹲,长期负重远行,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痔静脉丛曲张。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粪便下行迟缓,或习惯性便秘,导致粪便长时间压迫和刺激直肠静脉,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不畅,引起痔静脉内压力升高。
(4)局部刺激:肛门受冷、受热、便秘、腹泻(成形软便最佳)、过量饮酒和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淤血曲张。
(5)肛门静脉压力增高:肝硬化、心脏功能代偿不全等,均可使肛门静脉淤血,压力增高,影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
(6)腹内压力增加:腹腔巨大肿瘤、前列腺增大、妊娠、饮食过饱或蹲厕过久等,都可使腹内压增加,影响直肠静脉的血液回流。
(7)肛周感染:肛周感染导致痔静脉壁弹性组织减弱,曲张逐渐加重,生成痔块。
二、临床表现:
1、内痔是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粪困难。
2、内痔的分度:
Ⅰ度:排粪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排粪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粪时有痔脱出,排粪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偶有便血,排粪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偶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偶伴有感染、水肿、糜烂、坏死和剧烈疼痛。
3、外痔是发生于齿状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而成的疾病。外痔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疼痛。
4、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跨齿状线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三、治疗方法:
原则上,痔疮出现症状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选择手术治疗。II-IV度内痔可行内痔套扎术,环状内痔及直肠黏膜脱垂可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合并外痔者可同时行外痔切除术。
1、术前指导
(1)去除相关的病因及诱因。
(2)饮食:术前3天进食易消化、纤维素高的饮食,多饮水;术前一天晚12点起禁食水。如果有高血压药物,可手术当天晨起使用少量水服药。
(3)备皮:护士协助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有助于减少切口感染。自备湿纸巾,术后清洁肛周使用。
(4)肠道准备:术前1天傍晚开始口服通便药(福静清,喝2-3袋),达到黄色水样便为宜,每1袋福静清使用1000ml水溶解混匀,尽量在1小时内喝完1000ml,服药后可适当走动,口服通便药后不建议再进食,可以进水。肠道准备时如果出现明显腹胀、腹痛、头晕、出冷汗等不适症状,立即停服通便药并通知医护。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助于保持良好手术视野,减轻术后排便疼痛等不适症状,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2、术后指导
(1)饮食:术后6小时(PPH术后)或术后第2天(套扎术后)可逐渐进流食(如粥、牛奶、酸奶、果汁等),术后第2-3天起进半流食(如蛋羹、馄饨、面条、肉泥等),并注意适当饮水、补充充足的蛋白质,术后1周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2)活动:术后鼓励在体力允许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活动量以不觉疲劳为度。
(3)特殊护理:肛门内油纱条或引流管一般术后12-24h可拔除(自行排出者如无肛门持续性出血,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术后2周内会有频繁便意,这是正常现象,如厕1分钟无大便尽快出厕。
四、出院指导
(1)去除相关的病因及诱因。
(2)伤口:一般无需拆线,术后2日开始坐浴,建议大便后及睡前坐浴(复方黄柏液50ml+500ml温水,坐浴5-10分钟,每天3-4次)。
(3)出院带药:抗生素(头孢及甲硝唑,使用1周,配合益生菌恢复肠道菌群,抗生素与益生菌间隔3小时服用)、缓解肛门不适症状药物(地奥司明及复方黄柏液,直至症状缓解)、止痛药(按需使用,大便前1小时口服)、通便药(按需使用,避免便秘或腹泻)。
(4)术后1周左右门诊复查:
刘彤教授(普外科副主任医师03-LT:亦庄院区周一上午、周五上午);
杜国元教授(普外科副主任医师04-DGY:亦庄院区周二上午、周四上午;崇文门院区周五下午);
焦守斐主治医师(疝气肛肠专台:亦庄院区周二下午、周四下午)。
本文是焦守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