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鼻中隔偏曲的一点小知识
几天前夜班遇见一位鼻出血患者,鼻中隔明显偏曲,偏曲的棘突侧粘膜特别薄,血液奔涌不止,还好最后成功止血。两天后复诊,抽取鼻腔填塞物,出血控制。有感而发,谈谈关于鼻中隔偏曲的一点小知识吧。
首先,什么是鼻中隔
鼻中隔是位于鼻腔正中的隔板,位于左右鼻腔之间,将鼻腔一分为二,如果将鼻腔比做房屋,鼻中隔就是房屋正中的支柱,起鼻腔支撑的作用。

偏曲的鼻中隔及理想中的鼻中隔
鼻中隔构成外鼻的支架,起主要的支撑作用,它同鼻腔双侧的鼻骨、鼻外侧软骨板及大翼软骨,共同构成我们外鼻。故而鼻鼻子是否挺翘,也和我们鼻中隔有很大关系。而鼻中隔本身则是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表面被覆黏膜。正常人的鼻中隔很少完全正中,多数稍有偏曲。

鼻腔的外部支架及居中的隔板
鼻中隔软骨表面被覆软骨膜和粘膜,鼻中隔及粘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有学者研究发现鼻中隔表面含有神经活性物质,该物质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故而过敏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手术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过敏症状。鼻中隔血管网络丰富,位于鼻阈区的利特尔氏区,富含血管网络,该区域容易有粘膜破损及局部血管性增生,导致反复鼻出血的发生。

此外,鼻中隔粘膜和鼻甲粘膜可以一起对吸入鼻腔的空气进行加温、湿化、除菌、杂质过滤等作用。鼻中隔表面富含柱状纤毛上皮及腺细胞,可以分泌大量分泌黏液,并可以均匀分布在鼻黏膜表面,形成黏液毯。粘液毯中含有大量具有免疫防御作用的蛋白和酶,可以对进入鼻腔的空气进行除菌作用,经过处理后的空气非常干净而湿润,可以有效避免对下呼吸道的刺激。
其次,什么是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信曲或局部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谓之鼻中隔偏曲。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形态上有偏曲,第二具有功能障碍导致临床症状。

基本居中的鼻中隔
我们国人的鼻中隔很少有完全居中的情况,大约70%左右都有一定的偏曲,常见的引起鼻中隔偏曲的原因有外伤:如打球时撞伤鼻子等,外伤会导致鼻中隔骨或软骨的骨折,引起鼻中隔偏曲。此外,还有先天发育不平衡,也是导致鼻中隔偏曲的一大因素,因为我们颅骨发育较早完成,而鼻中隔的软骨发育完成较晚,又或者骨、软骨发育之间的接触抑制未有发生,导致鼻中隔偏曲。此外还有遗传因素、鼻腔异物或者肿瘤压迫,也可以导致鼻中隔偏曲。

鼻腔肿瘤伴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没有引起不适症状,其实是可以完全不需要处理的。
再次,鼻中隔偏曲有哪些临床症状
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鼻塞、头痛、鼻出血等表现。高位鼻中隔偏曲,可引发鼻窦炎可能,如果偏曲角度靠近嗅区,也可引起嗅觉丧失。

鼻中隔血管瘤电凝止血术后
长期鼻中隔偏曲,另一侧鼻腔的下鼻甲代偿性肥大,特别容易引起鼻炎反复发作,患者主观感觉就是特别容易感冒,感冒后特别不容易恢复。如果发现鼻中隔偏曲,又伴有临床症状,那么,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主诉和病史,选择相应的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鼻窦CT示鼻中隔偏曲
最后,如何治疗鼻中隔偏曲
由于鼻中隔偏曲为软骨或者骨性结构的偏曲,对于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药物或者保守治疗,效果往往欠佳。
鼻中隔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鼻中隔的手术治疗,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普及,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鼻中隔次全切除术、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及近年学者提出的鼻中隔成形术或者减张术。由于鼻中隔即参与了外鼻的支撑结构作用,又维持鼻腔的重要生理功能,故而,在保留鼻中隔及粘膜的功能下改善鼻中隔偏曲,是近年来手术医生所追求的。

二线减张切除偏曲的中隔骨性及部分软骨结构
先进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设计,是现代医学对功能保留不断追求的结果。
当然,对于轻度偏曲的鼻中隔伴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及慢性鼻炎,药物保守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正确评价鼻中隔偏曲在疾病中的作用,可以对疾病做到更精准的治疗。

需要进一步提醒的是,对于一些患者有明显的外鼻畸形,这类患者往往伴有鼻中隔偏曲,如果对外形有进一步更高的要求,一般需要做鼻-鼻中隔整形术。此类手术往往是具有整形美容资质的耳鼻喉科医生来做,效果更好。
秋冬季节,天气变化反复,身边的人鼻炎、过敏性鼻炎及咳嗽频发,又时有天干物燥,确实要小心鼻出血。因为鼻出血的一些诱发因素,辛辣食物、干燥、鼻腔炎症、过敏,也都来了。
本文是徐秀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