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秀娟 三甲
徐秀娟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耳鼻喉科

关于儿童的分泌性中耳炎,你知道吗?

844人已读

前段时间在好大夫发布了一篇关于“中耳炎”的小科普,提到中耳炎的分类中,有一类是分泌性中耳炎。今天就聊一聊分泌性中耳炎这个话题。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指不伴急性炎症的中耳积液,伴或者不伴耳部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耳闷感、听力下降、耳异响、水声,部分患儿会有耳鸣、平衡障碍等。检查可以见到鼓膜色泽改变,由珠白色变为黄色,可以见到气液平面-发丝征。或者鼓膜内馅、黏连,锤骨短突明显。

分泌性中耳鼓膜像:鼓膜色黄,凹陷,鼓室积液

说到这里,我们要普及一下耳朵的结构,耳朵由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及内耳组成。外面看到的耳朵是耳廓,棉签掏耳朵的通道叫外耳道,再深处就是比较神秘的中耳和内耳了。

人耳的正常结构:中耳,鼓膜,咽鼓管。


外耳和中耳之间有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封闭,叫鼓膜,鼓膜中央稍凹陷,周边稍膨隆,具有一定的弹性,鼓膜色淡,大部分呈珠白色。正常的鼓膜是完整的,可以封闭中耳,防止外源性感染进入中耳,同时鼓膜具有重要的传导声音的作用。

鼓膜示意图:鼓膜中央脐部,三角形光锥,锤凸示锤骨短突


分泌性中耳就是耳朵的中耳部分有水,不能通过咽鼓管或者乳突引流排出,堆积在中耳里面而形成。这里的耳朵有水是指鼓膜的内侧面,中耳腔里面的积水。不同于我们游泳、洗澡的耳朵进水。

A示:中耳积液的气液平面-发丝征;B示鼓膜内侧积液,黄色为积液。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当然成人亦有,儿童多见。学龄前儿童高发病率比较多,根据目前最新版的2021年发布的指南,1-2岁发病率大约50%-60%,而7岁以后儿童发病率大约2.6%-18%左右。尽管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特点(具有较大的自愈率),大部分患儿在治疗或者动态随访6-10周的时候已经痊愈。

说到这里,宝妈们可以大体放心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分泌性中耳炎是有很大几率可以痊愈的,而且部分患儿只是需要观察等待,不需要用药就可以好转。而更有可能的是,这个病在小朋友对你说:“妈妈,我的耳朵里有个小泡泡在吹气”的时候已经来临,当你从繁忙的工作中缓过神,想起来再问问小朋友耳朵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离开了…


但是,由于儿童对疾病引起的不适表达欠准确、注意力易被转移、家长的忽略等因素,仍有5-10%左右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会反复迁延不愈,引起比较严重的听力问题、造成中耳结构的明显损伤。故而,分泌性中耳炎是仍然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儿童常见疾病。

分泌性中耳的病因有哪些?

分泌性中耳常见于儿童,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解剖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中耳腔向前经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经鼓窦与乳突腔相通,中耳腔及乳突覆盖粘膜。中耳腔与咽鼓管、乳突的引流通畅,以及中耳乳突气房及粘膜的气液交换,保证中耳正常的功能,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即可造成中耳负压产生,进一步导致中耳疾病。

图示:咽鼓管勾通中耳腔及鼻咽鼻腔


首先,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够成熟稳定,容易受到感染,并发鼻炎鼻窦炎。而且,现代生活往往是小家庭为单位,婴幼儿期对外界环境的接触较少,婴幼儿生长环境过度干净而单一,进入学龄前及学龄期后,环境的变化使部分患儿的机体容易呈高敏状态,易伴发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

其次,婴幼儿期的咽鼓管比较短平宽直,鼻咽部的感染可以通过短而平的咽鼓管直接蔓延至中耳腔,或者堵塞中耳通气引流,导致急慢、性中耳炎的发生。

儿童咽鼓管具有短、平、宽、直的特点,鼻咽部的感染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再次,儿童7-8岁是腺样体发育的高峰期,腺样体肥大往往伴随感染或者过敏的发生,肥大的腺样体可以造成咽鼓管鼻咽部开口的堵塞,导致中耳负压、积液,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图示肥大的腺样体,箭头示咽鼓管鼻咽部开口,即咽鼓管咽口

最后,胃食管反流疾病,肥胖,某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中耳及周边粘膜功能障碍者,及唇腭裂患儿的伴腭肌发育异常等,均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分泌性中耳的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由于学龄前儿童的预防保健相对完善,经常有患儿体检耳部检查不通过,进一步就医发现分泌性中耳炎。而学龄期儿童,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亦有因耳部不适而主动就诊。

门诊患儿声导抗检查结果,提示双耳负压。


对于伴随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的儿童,积极控制原发疾病,控制感染或过敏状态,可以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而对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半年内反复发作3-4次,腺样体肥大,伴听力下降或鼓膜黏连等结构病变,需要积极手术治疗,建立中耳通气引流,改善听力,促进病变恢复。

分泌性中耳手术治疗:鼓膜置管术,保障中耳通气引流。

总之,分泌性中耳是儿童期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具有自限性,大多愈后良好,如出现并发症或伴随高风险,需积极治疗。

徐秀娟
徐秀娟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