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敏捷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共读连载

为什么他不断买宠物、换男(女)友、找性伴侣——内心对关系的匮乏

发表者:叶敏捷 人已读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作者丨叶敏捷

排版丨兔 子


频繁养宠物、找男(女)友:

内心对关系的匮乏


我们会看到,一些青少年频繁地养宠物,或者频繁地找男(女)朋友,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说起。

青少年的发展阶段需要完成两个重要的主题:

第一,他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要逐渐和家人分离,成为独立的大人;

第二,他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原来的家庭的位置转变为到社会中的位置,完成自我认同——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找到什么样的位置。

要完成这两个心理发展的任务,会有很多的心理状态需要处理,如分离所带来的失落感、青少年期很深的孤独感等。而在青少年期的发展阶段中,也会有许多早期发展中的体验被激活。

这些早期的“冲突”或体验,在潜伏期被压抑下去,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会在青少年期再次被激活:被爱的渴望,在爱和关系中的体验都被激活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关系会变得更加敏感。当他要分离的时候,会有一种既想离开家的渴望,又伴随很深的不安。这种不安与早期经验有关,如果在早期是一个被满足的,安全依恋的状态,自己有一种被爱、被接纳的稳定感和可靠感,这种不安就会变得可以承受。就像是我们早期养育中,为孩子搭建了一个砖泥的房子,风雨来了,我们可以承受;如果在早期养育中,是一个茅草房,那么风雨一来,就大乱了。

早期关系越稳定,早期被滋养的越好,在青少年期的失落、不安、孤独感等感觉相对就更能承受。

父母为何看不见孩子


有父母会问,我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问题之前,在家里也是很乖很好的,我认为也是“稳定”的,但和你说的似乎有所不同,那如何去理解“孩子在关系中被滋养、被满足、被理解”呢?

一个被滋养、被满足、被理解的好的关系是可靠、稳定、可预测的。这里列举几种类型的父母来帮助你去理解:

第一种父母是过于焦虑的父母。

他们往往看不见孩子的需要,就难以恰当得回应。例如父母觉得孩子的学习很重要,当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的时候,父母就会很焦虑,父母只能看到“学习的结果”,而看不到孩子的不安。

第二种父母是“人在心不在”的父母。

他们往往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只是以父母的角色来“应付”孩子,认为父母应该是这样做的。看上去在照顾孩子,但其实内心并不“享受”关系,使得孩子对关系也没有安全感。

第三种父母是“讲道理”的父母。

他们往往有足够的心智能力让孩子觉得他们讲的很有道理,让孩子难以辩驳。当孩子不能遵从父母的“道理”、不听话时,会有一种自己不好、不乖的感受,同时孩子想要表达时,也没法表达。

还有一些父母和我谈,一谈就谈事情,她们很难谈心情,谈情绪。那是她非常不熟悉的领域,做事情她很擅长,但是谈心情她很茫然。所以孩子的心情她也很难理解,她为孩子付出的一切孩子也不领情。

所以,在青少年期,他们要去社会中找一个“关系体验”,无论是养宠物还是谈恋爱,都是内心对于关系的渴求。

早期模式的再现


宠物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它会带来很大的支持和力量。孩子与宠物互动和态度,和孩子对人的关系和态度也有联系。而在养宠物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付出和责任,以及“照顾”的感觉,陪伴宠物让他们获得自尊。所以,宠物本身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关系体验。

谈恋爱也是如此,他们需要在外部关系中找到一种确认感——我是被人喜欢的吗?我是能够照顾别人的吗?在青春期里,他们需要建立一种独立的能力、自我认同的能力,这些都是在关系中重新去经历、练习的方式。

养宠物、谈恋爱都是正常的发展需要,但问题是——不断地换宠物,照顾一阵子就不要了或不断地更换男(女) 朋友。

我今天在病房里遇到了一个初中的孩子,交往了8任男友,她告诉我,找到更好的就会换。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际上,这些对宠物或男(女)朋友的态度,是早期关系模式的再现。他们在早期的关系中,不能被稳定地回应、接纳,缺乏稳定的归属感,便缺乏经验,当他们在照顾宠物或恋爱的时候,就没有经验去稳定地付出、整合爱和失落、处理和维持这样复杂的情感。

对宠物和男(女)朋友的寻求,也是对关系中渴望的寻求。例如,渴望的对象力量不够,那么可能会选择一个“凶一点的宠物”,或者一个“威猛有力的男友”。但是,当他们真正拥有的时候,理想化期待又破灭了,就会放弃而重新寻找。

理想化期待破灭


“理想化期待破灭”在我们成年人中也很常见。

一位女性说:“我老公已经很好了,我也看得到他身上很多的优点,但是我似乎会把优点和缺点分成两个账户,一个是放好评的账户,另一个是放差评的账户,而这两个账户没有办法整合。因此,我能确定老公真得很好,但似乎总有不够满意的地方。”

是的,这里是有理想化期待,以及期待破灭之后的失望。这是非常两极化的状态,无法整合爱和失望,其实这应该在早期亲子过程中去整合的。

早期在婴儿心里存在“两个妈妈”,“好妈妈”在需要回应的时候就回应我,“坏妈妈”会无法马上回应,婴儿逐渐将“好妈妈”和“坏妈妈”整合成同一个妈妈。妈妈虽然有时候无法回应,但妈妈大多数时候都是稳定支持的。虽然妈妈有时候是“坏妈妈”,但是妈妈大多数时候是“好妈妈”,这样就不会过分的理想化,也能承受一定的失落感,这是爱恨整合的一个状态

孩子会渴望谈恋爱,且不停地去爱,不停地去换,没有空窗期,否则似乎会感觉自己就存在,非常孤单,是早期关系不稳定的再现。孩子从小可以在关系中体会到的温暖、接纳、爱和归属感越贫乏,那么交往中一点点的“温暖”都会产生致命的吸引力、极大的满足,就像磁铁般的完全被吸引过去了。

一个孩子说:“我爱上他是因为那天去洗手间,雨很大,他给我成了个伞,我觉得他真好,我希望这辈子就嫁给这样的人。”

但是,这种渴求是带着理想化的期待,幻想对方是一个完美的人,幻想自己之前得不到的,统统会在对方身上获得,但这并不现实。他们会在关系中开始对对方有要求、有期待,但是对方不一定会满足自己所有的期待,就会感到失望、愤怒,甚至攻击。

于是,他们会主动甩掉对方,这个“好男(女)友”变成了“坏男(女)友”。另一种情况是被甩掉,他们的不断索取,将关系破坏。

因为匮乏,因为对关系的渴望,他们还是会以同样的模式再去寻找,再去破坏,呈现出不停更换的状态,陷入轮回。

不断地“找”,却“满足不了”


不断换宠物、不断换男(女)朋友,实际上是需要一个亲密的、稳定的关系,为他提供支持、关注、回应和归属感。但是,在理想化期待中是得不到的,所以,就陷入到强迫性的重复和轮回。如果无法去识别背后的需要和途径,找再多男(女)朋友,也依然是无法满足的。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个“行为”,其实孩子真正的渴望是:归属、接纳、被爱。

如果孩子的这个需要不能被满足,那么以他的经验和能力去寻找,他只能失望而归,因为他没有好的模板来获得好的关系。

所以,在这个状态下,他频繁地换男(女)朋友,频繁地换宠物,我们父母需要重视和调整我们和他的关系。这种关系应当是可获得的,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一定是情感上的,而不只是物质上的

我们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参与他的生活,孩子就能建立新的关系体验,孩子就能安全地依赖父母,孩子是可以退行的。

比如,孩子频繁更换宠物,一个宠物死了要再买一个,父母受不了,孩子的要求不断却依然无法满足或失望,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需要在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更关注他们的情感。

当孩子要换狗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好像你对这个狗很失望哦?”

当狗死了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你是不是很难过?你心情怎么样?我们要不要给狗安葬?”

透过这些“强迫性事件”,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去关心孩子的感受。我们也愿意在孩子无能为力,无法处理内心不安的时候,去帮助孩子处理。孩子知道自己在关系中,是被关注、回应和理解的。

因为我们父母亲在孩子的早期,可能确实没能理解什么是“安全的、稳定的亲子关系”,那么,青春期就是一个机会。当青春期出现这些让父母困扰的行为时,这就是孩子的关系中的缺乏体验的表现,是孩子对关系深深的渴望。

如果我们可以在这里重修,去关心孩子,孩子退行回“小小孩”的状态,我们仍然可以再养你,孩子就可以重修了。

在娱乐圈里,一些明星不断的在各地有女朋友、性对象,这也是在关系中深深的渴求。越是孤独,越是有这样的需求。如果需要很多很多性伙伴的人,内心是一个非常孤独的状态,需要这种“融合”的体验。但是这种不断的重复,并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就像毒品一样。


成瘾:I want,而不是I like


我以前研究“成瘾”,性成瘾和毒品一样,并不能给人真正的抚慰。这些东西暂时的抚慰了他,但是过去以后,这些抚慰、幻想马上就消失了,并陷入更深的空虚感中。

所以,吸毒的人、性成瘾的人也很想摆脱毒品、摆脱性成瘾,他们是不得不——I WANT ,但是我并不喜欢它。

他并不是真的很喜欢这样,他只是需要这些关系去抚慰他深深的孤独感。

在关系中“喂养“的原型:

在关系中满足


怎么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在的满足?


就像喂奶是在关系中喂养,妈妈喂进去的不只是奶,还有妈妈的爱、崇拜、理解,孩子的精神和躯体才能一起长大。妈妈的抱持、迷恋孩子的眼神、稳定的存在,才能让他存在,才能让他不孤独。

同样,性也是如此,有关系的性才能真正地满足。如果没有关系的基础,没有两个人深深的共鸣,这样的性只是一种本能张力的释放,而不能感到内在的满足的。

两个个体只有在很深的共鸣和认同的情况下,性才会不一样,才会有很深的关系的融合。如果你不认同他,他不理解你,你和任何人发生性都是一样的,他就失去了独特性。

而青少年这种不断更换男(女)朋友,也是最深的对关系的渴望,作为父母,支持孩子就是去重新塑造一个孩子渴望的环境。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家庭成为孩子可靠的扎根之地——在这个家里,无论我是怎样的人,你们都爱我,无条件接纳我。让家庭成为可以依赖、可以退回的地方。

什么叫看见和接纳?


孩子不断地更换男(女)朋友的时候,父母肯定有很多的不安和焦虑,会有很多的幻想:孩子能否保护好自己?孩子的身体会受伤害吗?——但是,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我们就会容易看不见孩子,而回应以“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控制和限制,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没有共鸣。

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焦虑不安的时候——孩子让你体会到这种焦虑不安是孩子传递的信号——他用让你不舒服来体会到他的不舒服

我们体会到了以后,就能体会到孩子背后的情感和状态。“你是不是很孤单?这个男朋友是不是对你很重要很好?你是不是有被照顾的感觉?”

当我们愿意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孩子会有一个愿意听他,可以看见他的爸爸妈妈。我们真诚地跟孩子讨论的时候,真诚地去关心,而不是去批评、评价、要求的时候,孩子也许一开始不会回应你,但是孩子会慢慢的打开他的心。

孩子发现一个真正愿意去关心他的爸爸妈妈出现了,当孩子愿意去表达的时候,你就会更了解孩子内心的孤单——爸爸妈妈不能懂你的时候,好像这个男孩子更能理解你。

当他的情绪、他的内在感受,一次一次的被我们父母看见、听见,并予以回应,而不是被评判说“你这样不好。”他知道——爸爸妈妈原来是可以接纳我的,是愿意听我的,虽然有时候他们不是那么理解。

这会让孩子对爸爸妈妈重新有期待,在这样一次一次的编织中,产生越来越可靠的关系。就不会对外面的一点点温暖产生那么强烈的渴求,也不会因为太深的孤独感,盲目的去寻求男女朋友。


本章内容取自客体关系学堂读书会

青春期父母团体第三期即将启航

欢迎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加入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助力家庭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本文是叶敏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