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关节扭伤:崴脚了,怎么处理
急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常常又被称为踝扭伤。它是骨科门急诊中最常见损伤之一。据统计:踝关节损伤占整个运动损伤的15%,而其中85%为外侧韧带损伤。
受伤机制:
- 踝关节外侧的韧带主要有三条,由前向后分别是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
- 踝关节扭伤时最容易受伤的是距腓前韧带,当足在跖屈、内翻位时,距腓前韧带最先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撕裂,外力的继续作用,跟腓韧带继之撕裂,最后可导致距腓后韧带的损伤。

临床表现
踝关节扭伤后出现以下表现:
- 外踝肿胀
- 青紫瘀血
- 局部伴有疼痛、压痛
- 踝关节前后方向不稳定
- 急性损伤后患者局部肿胀疼痛,不能行走,严重时患足不能站立负重。
在急性损伤后,约有20-40%病人会出现长期反复的踝关节无力,扭伤,尤其是地面不平时,常会踝关节失去控制,发生内翻。
扭伤后可伴有或不伴有疼痛肿胀。部分患者可感到踝关节僵硬。此时即进入慢性不稳定阶段。患者可是机械性不稳定,也可是功能性不稳定。

踝关节扭伤以韧带损伤为主,但是严重的扭伤可能伴发踝关节软骨损伤,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诊断:
1)一般扭伤后都应由骨科医生检查损伤的范围与程度,有无并发损伤的出现。
2)如果不能排除其他损伤和骨折,还应拍摄足与踝关节的正、侧位X线。
3)医师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受伤原因(注意有无引起中足、下胫腓联合损伤、跟骨骨折、腓骨肌腱脱位的致伤因素),患者是否是第一次受伤,有无反复受伤的经历或者足踝部位的疾病史。

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踝关节韧带损伤分类法是美国医学会(AMA)的标准分类法,根据韧带损伤程度分为:
I 度:韧带拉伤 即韧带受到牵拉,但无明显的撕裂。踝关节稳定,轻度肿胀,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II 度:韧带部分撕裂 踝关节中度肿胀和压痛,可有轻度到中度不稳定,踝关节功能受到影响。
III 度:韧带完全断裂 有较明显的肿胀、瘀癍以及不稳定。

距腓前韧带
踝扭伤后,距腓前韧带最容易损伤,此韧带损伤时在外踝的前内侧可以有明显的肿胀、压痛,有时伴有局部的淤斑。肿胀不只限于外踝,还可能延伸至踝关节前侧、后侧及内侧。

距腓前韧带断裂时,查体可见前抽屉试验阳性。但是在急性损伤、伴有肿胀的患者检查不便进行。
前抽屉试验检查时,一手握患者的小腿,一手握住跟骨结节,向前方抽拉足部,查看有无距骨的不稳定或脱位,如果有距骨的活动超过2cm,或与对侧相比,活动度明显增加,则试验为阳性。

跟腓韧带
跟腓韧带很少有撕裂与断裂,作为踝外侧最强大的韧带,跟腓韧带损伤时常常可在踝关节正位X线片上看到腓骨尖远端的撕脱骨折。如果跟腓韧带造成了撕脱骨折,有手术治疗的可能。
急性腓骨肌腱脱位
伴有脱位的患者,疼痛位于踝关节的后方,当腓骨长肌对抗外力进行背伸、外展足部时可引起疼痛加剧。
骨折
有距骨三角骨的患者,扭伤可能造成三角骨骨折,引发长期的踝部不适,甚至后期导致胫后肌腱无力。有跟距联合的患者,可能因扭伤造成跟距联合骨折、疼痛长期不缓解。
治疗:
急诊处理
急性损伤后主要问题是踝关节的肿胀、疼痛。扭伤后急诊的治疗方法是“POLICE”原则:
protest:保护
optimal loading:适当负重
ice:冰敷
compression:加压包扎
elevation:抬高患肢



休息的时间为1周,关节护具佩带的时间为6至12周。伤后需要进行关节康复性训练,恢复肌肉力量,以及关节的本体感觉。一方面稳定关节,一方面要避免再次损伤。

支具两侧佩戴护板
制动:
1. 踝关节急性扭伤后,最重要的是制动,避免进一步活动。如果扭伤后不能行走,一定要到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有无骨折。如可以行走,可根据肿胀的情况进行自我护理。
2. 通常急性损伤1周至2周后可恢复无痛状态,此时可以先进行轻体力运动,如果没有疼痛,踝关节没有失控感,可以再恢复以前的体育运动。但是在此过程中建议在6周之内佩带支具。
固定:
目前有很多成熟的专业的踝关节固定支具,可以代替传统的石膏。具有穿戴方便、重量轻、美观的优点,但是费用高。
1. 扭伤后如没有石膏,或患者不接受。在患者仅为前距腓韧带损伤的前提下,可以全粘弹力绷带8字固定。固定时注意不要刻意加压,否则随肿胀加重,容易固定过紧。
2. 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需石膏固定,或使用专门的支具固定。
踝关节扭伤的危害:
关节扭伤后可能因为治疗不彻底,可引发包括:
关节松弛:可能造成拉伤或是断裂的韧带不能修复,或是变长,从而失去了稳定关节的作用。
关节撞击:踝关节松弛后会造成周围关节的撞击。
关节内软骨损伤:如果伤后没有及时制动,再次进行活动,容易造成关节异常活动,造成关节内的软骨损伤,关节周围其他关节损伤,引发长期的疼痛。

关节炎:长期的慢性踝关节不稳会造成内翻性踝关节炎。


当你被崴脚困扰时,向专业的足踝外科医生求助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本文是才礼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