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走路乏力?或许是因为血管不通!
很多人在年纪大了之后,出现了一些走路乏力的症状,走上一截路就开始觉得腿疼走不动,严重情况下根本走不了路。
很多老年人都觉得,年纪大了腿脚不便是正常的,往往不会在意。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简单的“腿脚不便”有时候可不是骨骼关节正常退化,而是一种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的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导致的。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
在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约10%。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
为什么会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会逐渐硬化,失去弹性。
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下肢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运动后的缺血症状。
同时,血流不畅还会导致代谢产物难以被血液带走,在局部累积,刺激肌肉收缩,从而引起疼痛、痉挛等症状。
动脉硬化的发生原因则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老年人常见病有关,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年龄、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
另外,烟草中的很多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所以发生动脉硬化也与吸烟有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会导致哪些症状?
按照病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分为I期-IV期,每期症状不同。
Ⅰ期 轻微症状期
在这个时期,多数病人无症状或者出现怕冷、行走易疲劳等轻微症状。
Ⅱ期 间歇性跛行期
间歇性跛行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表现,表现为运动后诱发疼痛、痉挛、行走不便等症状,在短暂休息后缓解。
Ⅲ期 静息痛期
在这一时期,病变动脉已经不能满足下肢静息状态下的血供,休息时就会出现下肢缺血性疼痛,即静息痛。夜间、平卧时更明显。静息痛是发生坏疽的前兆。
IV期 溃疡和坏疽期
在这一时期,患者肢体已经严重缺血,会出现肢端溃疡,其至发生肢体坏疽。部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还可以伴随下肢缺血性神经麻木症状。
当老年人出现下肢怕冷、行走易疲劳等症状时,要警惕下肢动脉闭塞的发生。尤其是当已经出现间歇性跛行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何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药物治疗,二是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糖药物、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等,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糖血压血脂。
如果患者下肢动脉堵塞非常严重,出现影响生活质量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和坏疽等,就需要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了。
手术方法包括血管成形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当下肢出现大面积坏疽,则需进行截肢手术。
另外,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当锻炼,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能够导致老年人走路乏力,腿脚不便的疾病之一,发生相关症状要引起警惕,千万不要因为大意而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本文是黄智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