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肝活检?
肝穿刺活检自1883年由德国医师开始最先开始在临床使用,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Liver biopsy)简称肝活检,是采取肝组织标本的一种简易手段(图1)。由穿刺所得组织块进行组织学检查制成涂片做细胞学检查,经过处理后作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等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和细胞形态。
现在肝穿刺最常用的方法是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但有凝血功能障碍及腹水者不适合,这类患者可选择经颈静脉肝活检。在检查过程中,通常只需要进行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可直视患者的肝脏部位,有效避开重要血管和其他脏器并准确定位病灶。超声定位后的整个穿刺过程只需要几分钟。
肝组织活检的穿刺方法有多种,如一般肝穿刺术、套管针穿刺术、分叶针切取术、快速肝穿刺术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前三种较易造成肝损伤或出血;后者属抽吸式活检针,较安全,多为临床所采用。
肝病患者经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或者在辅以必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就可确诊。临床诊断疾病往往有一定的偏差,只有病理诊断才更确实可靠。有些不能通过以上检查明确诊断疾病,只有通过肝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准确下结论,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肝穿刺病理学检查主要用于各种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如鉴别黄疸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了解肝脏病变的程度和活动性,提供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诊断依据,发现早期、静止期或尚在代偿期的肝硬化,判别临床疗效,尤其在确定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上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有些疾病诊断起来有困难,需要肝活检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作出诊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及肝脏肿瘤等。
肝穿刺有无危险,这是许多患者所关心和怀疑的一个问题。任何操作都有风险,肝穿刺也不例外,可能穿刺失败或发生疼痛、出血、恶性肿瘤针道转移等并发症。肝穿刺后出血的发生率在十万分之一左右,由于肝活检技术已经很成熟,只要掌握好适应症、禁忌症,在肝穿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肝穿刺活检的操作可做到万无一失。近年来多采用Menshini法一秒钟肝穿刺,少数患者于肝穿后除育穿刺点轻微疼痛及肩痛外无任何不适亦不遗留其它并发症。肝穿刺均是很成熟的技术。肝穿刺活检时取的肝组织很少,约为直径1 mm、不到20 mm长的一小条,约相当于肝脏的五百万分之一。肝穿刺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可以可避开大的血管等,相对来说是非常安全的。
肝穿刺后建议卧床休息24小时,术后4小时内每隔15-30分钟测脉搏、血压一次,出现脉搏增快细弱、烦躁不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以及内出血现象时,应赶快进行紧急处理,谨防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肝穿前的准备,穿刺后的护理皆有关。因此,必须严密作好肝穿前的各项检查工作,严防肝穿后并发症的发生应列为首要。
哪些患者需要做肝穿刺?
1.原因不明的肝脾肿大或肝功能异常;
2.原因不明的黄疸且已排除肝外胆道梗阻者;
3.慢性肝炎随访病情或判断疗效,特别是对于乙肝的患者,肝组织病理是判断是否需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
4.疑有弥漫性肝病或肝外疾病累及肝脏者。
5. 观察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观察药物治疗后的病理改变情况,以进一步确定其疗效。也可根据肝脏病理改变判断患者的预后。
6. 确定肿瘤的来源:通过肝穿刺来判断肝癌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是肝细胞性还是胆管细胞性。结合肿瘤基因检测等检查有助于评估是否用药敏感,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7. 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的评估等。
哪些患者不适合做肝穿刺?
⒈用临床常规检查方法已可达到目的者。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血友病、海绵状肝血管病、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达80×10的9次方/L以下者。
⒊大量腹水或重度黄疸者。
⒋严重贫血或一般情况差者。
⒌肝昏迷者。
⒍严重肝外阻塞性黄疸伴胆囊肿大者。
⒎疑为肝包虫病或肝血管瘤者。
8.严重心、肺、肾疾病或其功能衰竭者。
9.9.右侧脓胸、膈下脓肿、胸腔积液或其他脏器有急性疾患者,穿刺处局部感染者。
10.10.严重高血压(收缩压>24KPa)者。
11.不能配合的病者。

本文是徐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