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尿管的护理
尿管日常护理
通常导尿的操作由医生或护士完成,日常护理常常需要患者或家属参与。
导尿管气囊大小及注水量。成年人导尿管的气囊建议注水5~15ml,或按照导尿管说明书的说明。气囊太小容易脱落,气囊太大会产生明显的不适感。大多数情况可选择10ml。
集尿袋选择:当导尿管置入后,直接连接无菌集尿袋。集尿袋可选用抗反流尿袋,目前价格也比较便宜,通常一周更换一次即可,或按照说明书更换。
导尿管日常护理要点:
1. 要充分认识到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性。应避免密闭引流系统不必要的断开,以减少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断开后连接管路和引流系统的接头时需要消毒。
2. 尿管及尿袋应妥善的固定,防止活动时牵拉导致脱落。保持导尿管及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面。
3. 清洁尿道口周围区域和导尿管表面:每天洗澡或使用清水/生理盐水清洁即可,有条件的患者可在清洁后可采用长效抗菌材料喷洒尿道口周围皮肤、黏膜,有助于预防感染。
4.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内冲洗的目的,并协助患者更换卧位。
5. 患者活动时,导尿管及集尿袋要妥善安置。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注意要及时开放引流管,以保持引流通畅。
6. 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尿管的保护,不应把导尿管浸入水中。
7. 若导尿管不慎脱出或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8. 如无必要,建议尽早拔除导尿管,拔除导尿管之前不需要常规夹闭导尿管。
9. 如导尿管无尿液流出,检查集尿袋是否过满或引流管被夹闭,导尿管或引流管是否扭曲,是否仍在尿道内。
10. 导尿管阻塞后建议更换导尿管。经常发生导管堵塞的患者,应该积极查找病因,检查有无膀胱结石或尿液浑浊伴有大量絮状物的可能性。
11. 导尿后或留置尿管期间发生血尿,通常是自限性的,可自行好转。首先多饮水,进行内冲洗,血尿加重可能需要通过三腔导尿管进行膀胱冲洗。
12. 尿外渗的处理:可尝试改变导尿管的位置,向膀胱内或外插入或牵拉尿管;尿管型号不合适,特别是膀胱造瘘管,可更换为更粗的尿管;膀胱痉挛,表现为阵发性的强烈尿意,是由于膀胱受到刺激引起的,可尝试减小气囊,口服卫喜康(注意青光眼患者不能用)。此外慢性便秘也可以引起膀胱痉挛。要保持正常的肠道功能,多进食高纤维食物和多饮水。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处理
留置导尿管感染后体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或者出现下腹触痛,尿液有异味或尿液浑浊。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1.留置导尿管的时间长,长期留置尿管,感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2.密闭引流系统频繁的断开:过于频繁的更换尿袋反而更容易引起感染。3膀胱冲洗:冲洗会导致膀胱壁的机械性损伤,使膀胱黏膜受到刺激,更易出现逆行感染。同时引流系统的反复开放,也容易破坏引流系统的密闭性。4患者高龄,合并有糖尿病,意识障碍等疾病也是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预防及处理措施
1. 病情允许时尽早拔除导尿管。需长期留置的患者,要定期更换,防止尿管阻塞。2.每天用肥皂水或清水进行常规清洁,以保持良好卫生。不需要使用抗菌溶液清洗。3.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卫生,及时更换内衣裤。4.在沐浴或淋浴期间清除导尿管管道上的残留碎屑。5.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如果病情允许,增加液体摄入量,保持每天尿液在2000ml左右。6.无须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如没有感染的症状,即使尿液浑浊,尿中白细胞升高也不建议使用。7.当出现感染症状,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可选择2或3代头孢,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等。如果导尿管留置时间超过2周,开始出现症状,则需更换或拔除导尿管以缓解症状,对于症状能很快改善的患者,需持续应用抗菌药5~7天。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不论其是否仍继续留置导尿,需遵医嘱使用抗菌药10~14天。若为有症状的真菌性感染患者,应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本文是刘先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