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_好大夫在线

医学科普

得了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怎么办?

发表者:王旭东 人已读

泌尿系结石居泌尿外科住院患者首位,我国泌尿系结石患病率为1%-5%;年发病率约150-200/10万人,其中约25%需住院治疗。

一、什么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

1.肾结石指发生在肾盏、肾盂及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

2.输尿管结石一般是肾结石在排出过程中受阻,嵌顿在输尿管的狭窄处导致的。

二、临床症状有哪些?

1.肾结石:大多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腰部不适、血尿等症状。

2.输尿管结石:

(1)常见症状为腰腹部疼痛,多表现为肾绞痛,常伴有血尿、恶心、呕吐等;

(2)输尿管下段结石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3)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发热,甚至感染性休克;

(4)输尿管结石处理不及时,可造成肾积水,影响肾脏功能。

三、治疗方案有哪些选择?

1.输尿管结石:

(1)结石直径<0.6cm、表面光滑、结石以下无梗阻、结石未引起完全梗阻:

排石治疗:

①排石时间1-2周;

②保持尿量>2000ml/天;

③配合解痉止痛药物及适度运动;

④排石过程中出现严重肾绞痛、发热、少尿等情况需及时就诊,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⑤排石是否成功,一定要在1-2周后复查CT,不疼并不代表结石排出。

(2)结石直径≥0.6cm或直径<0.6cm但排石失败:

输尿管镜碎石术: 分为硬镜和软镜。

硬镜结石位于输尿管中下段,通过硬镜用激光将结石击碎后取出。

注意:结石位置越高,其上行甚至反流入肾的可能越大,此时需要应用输尿管软镜。

软镜结石位于输尿管中上段,软镜前端可以随意弯曲的软性内镜,可以到达传统硬镜无法到达的区域。

2.肾结石:

(1)结石直径<0.6 cm:

①建议多饮水、多排尿,暂无需处理,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每年一次;

②若结石进入输尿管,则按照输尿管结石处理,自行排出可能性大。

(2)结石直径0.6-1.0cm:

①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择动态观察或软镜碎石术;

②若结石进入输尿管,会造成结石梗阻,引起肾绞痛、血尿、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且自行排出可能性很小。

(3)结石直径1.0-2.5cm:

①建议软镜碎石术;

②结石越大、硬度越高,手术难度、风险越大,少数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将结石完全处理。

(4)结石直径大于2.5cm:

①建议首选经皮肾镜碎石术;

②方法:将肾镜通过腰部皮肤穿入肾盂肾盏内,进行碎石和取石。

四、输尿管镜碎石的一些需要解释的问题

1.软镜碎石术前放置支架问题:

软镜碎石手术需提前放置输尿管支架1-2周,目的是扩张输尿管、充分引流肾积水、缓解肾绞痛,保证碎石手术顺利与安全。

2.碎石术后放置支架问题:

①输尿管硬镜、软镜、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均需放置输尿管支架;

②目的是降低输尿管狭窄等风险;

③根据患者输尿管条件和术中情况,一般在术后1-3月取出。

3.术后复查问题:

患者在取出输尿管支架1月后需复查泌尿系超声或CT,明确肾积水是否缓解、有无结石残留。

4.术后输尿管狭窄问题:

①术后放置输尿管支架的重要目的就是防止输尿管狭窄,但仍会有一定风险;

②结石嵌顿时间长、输尿管黏膜水肿增生严重、多次碎石处理、手术难度大时间长等因素均可增加输尿管狭窄风险;

③若术后出现输尿管狭窄、肾积水加重,需进一步行输尿管镜探查、狭窄段扩张、放置输尿管支架等处理,极少数患者甚至需要进行狭窄段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

5.术后结石残留问题:

①手术的首要目的是碎石、解除梗阻,保护肾脏功能,不是清除结石。患者体内大块结石经激光击碎后会形成大量直径1-3mm的结石碎屑;

②大部分结石碎屑在手术中会被冲洗出体外,但仍有小部分停留在肾、输尿管内,需要术后自行排出。极少数患者的结石碎屑聚集后再次引起梗阻,需再次手术处理;

③促进结石碎屑排出的方法有:多运动,增加饮水量,保持尿量>2000ml/天;

④肾下盏的结石碎屑,排出相对比较困难,若结石碎屑较少,则动态观察即可。

五、一些特殊情况

1.合并发热、泌尿系感染:需警惕感染性休克,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若感染较重,急诊放置输尿管支架,引流肾脏尿液,待感染有效控制后再行碎石手术。

2.双侧输尿管结石、孤立肾结石:结石较小也需积极处理。若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肌酐升高等情况,需急诊处理,解除梗阻、通畅引流尿液、保护生命安全为首要目的。

3.孕妇以止痛、解除梗阻为主,可先放置输尿管支架,产后再行碎石手术。

4.复杂肾结石,如完全鹿角形肾结石可能需要输尿管软镜联合经皮肾镜碎石、多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多次碎石等。

5.开刀取石或腹腔镜取石,近年来很少应用,但在输尿管狭窄,镜体无法通过等情况下,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是王旭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