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或胃黏膜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该怎么办?
1.多久做一次胃镜合适
1、对于40岁以下比较年轻的胃病患者来说,如果有明确症状,至少保证每两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如果胃部出现新的不同的症状,可以随时加做一次,这样通过做胃镜检查能够及早的帮你发现胃部病变。
2、对于40岁以下,无症状青少年男性可以不做胃镜,而对于有胃部症状的青年女性,推荐在35岁以前至少做一次胃镜检查。
3、40岁以上中老年无症状人群也推荐3-5年做一次胃镜检查,有症状人群可以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2.胃镜活检及病理检查是否是必须的?
对于内镜下有改变的病人,通常有经验的内镜医生会按照内镜诊疗常规,在食管及胃多点取黏膜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
对于内镜下无明确异常的病人,部分规范的内镜中心也会在最常发生癌变的区域取黏膜进行病理检查,偶尔可以发现极早期的胃癌前病变或胃癌。
3.食管或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如何解读?
1.对于大致正常病人,病理报告内食管通常描述为慢性食管炎伴鳞状上皮增生,部分中心会直接报鳞状上皮增生,均为正常范围;而对于大致正常的胃黏膜,病理报告常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
2.多年来应用“异型增生”和“原位癌”表示胃的癌前病变类型,异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异型增生的同义语就是原位癌,近年来根据国际标准统一为“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是同义词,一般认为中-重度异型增生可以等同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后者是WHO和国际癌症研究协会推荐使用的术语。目前国际上对此术语的应用和国内对此术语的采用及译法意见并不完全统一,特别是who标准和日本标准差异巨大,值得深入研究我们国家自己的数据。


4.不同级别的病变如何进一步处理。
1.发现肠化或萎缩性胃炎怎么办?
目前认为,不完全性肠化生、大肠型肠化生相对其类肠化亚型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轻度肠化生比较常见,提示胃黏膜损伤,常见于慢性炎症。在中、重度肠化生中,不完全性和大肠型的肠化生比率增高。 因此,不要一看到“肠化生”这个字眼就认为是癌前病变,以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必须嘱重度肠化生患者定期随访,行胃镜检查。
2.发现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怎么办?
1.不要恐慌,也不要置之不理:首先要做放大胃镜观察,结合病理,确定属于哪种程度的异型增生。轻度(包括低度上皮内瘤变)的可以随访,大部分患者可以逆转;特殊病例也可以内镜下微创切除(ESD),中、重度异型增生(包括高度上皮内瘤变)的建议ESD切除。内镜下一般可以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相当于手术,但比开刀创伤小的多,术后一般2天左右可以恢复饮食。平时饮食以清淡并富含营养为主,避免烟酒、辛辣等刺激食物,减少油腻、甜食等摄入,注意三餐定时定量,适当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2.药物治疗:对于合并糜烂或溃疡的病灶,可以吃奥克、达喜一类的药物,也可以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某些中成药,但一般很难做到根治,可以作为延缓病情发展的手段。
3.胃镜下微创切除:是目前治疗中-重度异型增生的主要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做到根治,创伤相对较小。
本文是史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