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源性膀胱的随访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不稳定状态,甚至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很大变化,因此高度推荐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通过随访可以了解膀胱尿道功能状况和可能并发症,及时对治疗方案做出相应调整。
1.成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随访
根据基础神经病变的类型和当前神经源性膀胱的稳定程度,全面检查评估的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复查间隔时间还应缩短。
根据患者的症状,尿常规检查应定期进行,至少每2个月1次。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上尿路超声检查及膀胱残余尿检查,至少每6个月1次。此外,选择B超检查评估膀胱壁厚度成为上尿路损害的风险指标。初诊时应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以此为基线在随访中每年1次复查;对高风险患者,推荐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频率更为频繁。随访过程中,任何重大的临床症状/功能改变均需要进一步详细的、专门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2.青春期及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随访
青春期患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访脱落的风险更高,在此过程中,更加强通标准化随访方案,这对于后续随访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对小儿NB患者更加强调终身随访,原因有二,首先,对某此患者来说,治疗是终身的,只有在整个青春期和成年期重复评估,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肾脏情况:其次,详细的长期随访数据将显示治疗策略是否足够有效或需要进一步调整。
小儿NB与成人患者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在于,胚胎期即使就存在脊髓发育不良的患儿,出生时其双肾功能可能是完全正常的,可以没有肾积水。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随着年龄增长,1岁时33%会出现肾和(或)输尿管积水,3岁时58%可以出现上尿路损害。因此,终身监测患儿上、下尿路功能及解剖学的改变,从而指导治疗决策。
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出生时完成后,应在3~4个月时重新进行超声检查,如果检查发现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膀胱整增厚或残余尿量过多,则提示排尿机制异常并有发生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那么在1岁以内应每3个月重复1次超声检查,1~3岁应每年3次学龄期每6个月1次,成年后则每年1次。
如果怀疑患者对CIC依从性较差,或者是在膀胱风险特别高的情况下,应该更频繁地行超声检查。排尿性尿道膀胱造影(VCUG)尿流动力学检查(推荐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建议在出生时,3~4个月时,1岁时、3岁左右各进行1次,此后每年复查1次。
由于下尿路功能改变可能是小儿脊髓栓系的首个征象,所以如果存在控尿问题,超声检查发现肾积水或反复尿路感染,应利用超声,VCUG、磁共振尿路造影和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重新评估上尿路功能。世外,当需要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或是存在甘他神经源性改变问题(如下肢功能改变或排便规律变化)时,也需要重复尿流动力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如尿分析和尿培养应该只在有UT症状时才进行。血生化检查包含电解质、尿素氯和肌酐,应该在婴儿期进行,此后则每年重复1~2次。但如果有反复UTI或明显的双侧肾积水,则应该及时复查。对于超声检查发现上尿路明显异常或尿流动力学结果不佳的患者,应进行静脉肾盂造影、磁共振尿路造影或肾脏核素动态扫描评估双肾功能。肠道评估应与超声检查的频率一致,评估大便滞留和大便失禁的症状和体征。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