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关于“属阳明”的含义
《伤寒论》关于“属阳明”的含义
原创 李国栋
《伤寒论》关于“属阳明”的说法,有四个含义:
一、属阳明病证候。如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两条关于属阳明,是说属于阳明病证候。
二、属阳明病部位。如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食谷欲呕属阳明,是说属于中焦阳明病部位。得吴茱萸汤,病情反而加剧,由“欲呕”变成“呕”了,就是属上焦了。如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呕吐属于上焦者,则为外邪所迫,法当解外。如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注:短气则为胸满,属上焦),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注:哕就是吐),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的功能为解外,又如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三、属阳明病时辰。如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日晡所发热者,属于阳明病时辰发热。如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日晡为申,日晡发热,就是申时发热,申时属阳明病时辰。酉戌时在夏至时节属阳明病时辰,在冬至时节不属阳明病时辰。
四、属阳明胃气自和。如384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此条曰,下利后,应当大便硬,硬则能食者愈。此属阳明也,是说此属阳明胃气自和也;不愈者,不属阳明胃气自和。
综上四点,《伤寒论》关于“属阳明”之说,不是仅仅局限在属于阳明病证候,还有属于中焦之阳明病部位和日晡所之阳明病时辰,以及阳明胃气自和等。
需要重点提出的是,“属阳明”包含了属于阳明病时辰,即“阳明病”不等同于“阳明证”。如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此条大便溏、小便自可,不是阳明证。阳明证的表现是小便数,大便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此条胁下硬满,不是阳明证。阳明证的表现是腹胀满。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此条微恶寒,口不渴,不是阳明证。阳明证的表现是不恶寒、口渴。宜桂枝汤发汗,法当口不渴,口渴者不宜桂枝汤发汗。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条无汗而喘,不是阳明证。阳明证法当汗出濈濈然。以上诸条都不是阳明证,而都冠名为阳明病,其实都是在阳明病时辰上发病,所以冠名为阳明病。类似这样的条文太多了。假如阳明病等同于阳明证,那么237条也应该冠名为阳明病,不用冠名为阳明证。如237条原文:“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此条为什么不说“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此条为什么不说“阳明、少阳病不见者,为不传也”?这就是因为“阳明病”不等同于“阳明证”。
《伤寒论》条文,凡冠名为阳明病,就是在阳明病时辰上发病。凡冠名为少阴病,就是在少阴病时辰上发病。如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特举一例少阴病大承气汤病案。患者王某某,2008年4月23日来诊时自述:“2008年3月中旬某日下午发烧39℃多,即去某医院打针(用药不明)。回家后出汗多,衬衣湿透,热退。半夜突然拉肚子,水泻,急去某医院再诊,即住进重症监护病房(ICU)输液治疗(用药情况不明),治疗三日腹泻不止,昼夜腹泻十数次,口干,胸闷,做心脏彩超发现心肌扩大,转入心血管内科治疗三日,胸闷症状缓解(用药情况不明),服蒙脱石散(思密达),腹泻仍不止,日数次便稀水。转入消化内科治疗一周,服用黄连素片、固肠止泻丸,腹泻仍不止。”
刻诊,腹不胀不痛,无汗,能食,舌质暗紫舌尖稍绛红,舌苔白厚干,舌根部微黄厚腻,脉两尺弦紧有力。
处方:大承气汤
方药:大黄15g 厚朴30g 枳实12g 芒硝6g,二副水煎服。
2008年4月25日再诊,患者述,23日下午4点半服药,晚10点多肠鸣腹泻,稀便,量不多,至次日早晨共泻五次,均是稀便,每次都是放屁多,屙屎量不多。24日上午8点半服第二副药,中午12点多,腹泻一次,量多,臭秽,都是稠屎,这一次比夜晚五次屙屎的总量还要多,晚8点多第二次腹泻,量多,臭秽,稀水便,稀便中有干屎蛋儿。今晨8点多第三次便下少许稀屎。
查舌态厚干,舌根部微黄,舌质暗红,脉两尺弦紧,口不渴,有点打嗝。
处方:大柴胡汤
方药:柴胡25g 黄芩10g 半夏6g 白芍20g 当归10g 枳实10g 大黄6g 生姜10g 大枣4枚,二副水煎服。
嘱其二日后复诊。患者过了二十天后打电话告知,上药服后大便成型,没有再拉稀。
此案与大承气汤,就是根据半夜发病(少阴病)腹泻,以六病时位辩证,断为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伤寒论》六病时位辩证方法,是三部六病学者臧东来先生对《伤寒论》的重大发现。臧先生在“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中医药研究》杂志2001年6月第十七卷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六病”欲解时是“六病”发病时的论点。认为:“伤寒”病发时辰是具体的,而病愈时辰则是不具体的;“六病欲解时”是要了解“六病”含有的病时概念;第3条中的“已”字当为“巳”字,“或巳发热,或未发热”都是发热开始的时辰。臧先生的这一论点,有《伤寒论》原文支持。如240条曰:“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六病”欲解时是“六病”发病时,这一论点,揭开了千百年来罩在《伤寒论》上的神秘面纱,还原了《伤寒论》朴实的面貌。六病时位辩证,以外感伤寒的发病时辰作为辩证的特别依据,为六病辩证的准确性,提供了又一重要条件。
学习《伤寒论》,需要逐字、逐句领会。正如《伤寒论》序言所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寻余所集,是寻《伤寒论》十六卷所集,前后互参,才能思过半矣。思过半矣,就是明白一大半的问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