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廖华君 三甲
廖华君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苓甘五味姜辛汤可预防小儿风寒感冒(原创)

439人已读

儿童处于生长旺盛的时期,脏腑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中医看来,儿童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稚阴稚阳,虽生机旺盛,然而机体的防御力不足,易感受外邪而致病。中医儿科名家万全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有“三不足两有余”,即肺不足、脾不足、肾常虚、心有余、肝有余。因此,小儿常易罹患肺脾两脏方面的疾病,即现代医学所谓的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便秘等疾病。尤其是冬春季节,天气寒冷,儿童稚阴稚阳,形气未充,肺脾常虚,因此容易感受风寒之邪而出现外感疾病,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咯痰、气急、纳差等症状。

笔者认为,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可作为预防小儿冬春季节风寒感冒的保健方。因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小儿又常见肺、脾不足,肺为娇脏,易感受风寒,脾虚则水谷运化功能失职,气血难以化生充足,因而易致中气亏虚,令机体的抗病防御功能下降,从而易受风寒的侵袭,而苓甘五味姜辛汤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预防。

方中君药为干姜,味辛,性热,主入中焦,能温脾阳除胃冷而守中,入肺温肺而化痰饮水湿,为中焦与上焦之主药,干姜温脾肺之阳,令脾肺阳气强盛,而卫气出于上焦(心、肺),《黄帝内经》记载卫气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作用,从而令卫阳可敷布于体表发挥防御保卫的作用。臣药为茯苓,茯苓为古松之灵气沦结而成形,《神农本草经》云:“茯苓,甘平,主胸胁逆气……口焦,舌干,利小便”,其味甘先入脾,淡主养胃,纯以气为用,由升致降,其功在中土而升清阳,裨升阳以泄浊用,其治为自上及下,直浚其源,故在上焦而可益气祛痰,在下焦可健脾利水,从而令脾气强健,水液代谢正常,则机体不易感受外邪的入侵。佐药为细辛与五味子。细辛味辛性温,虽为手少阴心经之引药,实乃足少阴肾经之本药,能通精气,利九窍,化肺之寒饮,可以助干姜而增强其温肺的功效。五味子,性温,专敛肺气而滋肾水,收耗散之气,且《神农本草经》记载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另外可佐制干姜、细辛的辛燥之性,有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使药为炙甘草,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其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张仲景治疗寒饮咳喘之经典的铁三角组合,干姜温脾肺之气,散寒化饮,细辛外达太阳之表,内通少阴之里,助干姜发挥温肺化饮之功,五味子收敛肺气而益肾气,可助肺之收敛,制约干姜、细辛的温燥之性,三药犹如围棋棋局中的三足鼎立,垂莲挂角,相互照应,为治痰饮咳喘之典范。并且,干姜与炙甘草相伍,为张仲景治疗虚寒肺痿的甘草干姜汤,既可温中焦脾胃之阳,又可温肺脏之虚寒。

由此可见,苓甘五味姜辛汤在临床治病中针对寒饮伏肺的咳喘患者而设,在日常保健预防中,本方亦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现代社会儿童由于贪凉饮冷致脾肺虚寒、水湿内停的体质特点,以及冬春季节天气寒冷,南方湿气较重的气候特点,皆颇为适宜。(廖华君 黄少慧 孙晓敏 南方医科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廖华君
廖华君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