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淋巴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病,人群发病率约0.5/100,000,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超过90%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明确病理诊断的基础上,临床治疗首选药物治疗,放疗可做为挽救治疗措施。
整体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预后要优于其它脑恶性肿瘤(如高级别胶质瘤),约一半患者生存时间可达4年余。近些年,由于靶向药(伊布替尼、奥布替尼等)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复发/难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总生存时间较前延长。
2022年上半年,我们治疗组收治7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其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6例,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所有患者均在明确病理诊断后,在我们治疗组继续进行后续药物治疗。现将4个典型病例治疗经过分享,如下:
病例1(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手术全切+药物治疗):男性,57岁,因“头晕、全身乏力半月”入院,MRI检查提示左侧中央区占位。于我科行占位切除术(全切),术后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分子检测结果提示LymphGen分型ST2 like。结合患者术前全身系统检查,诊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术后在我科继续药物治疗,已完成诱导化疗6周期,方案: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替莫唑胺+地塞米松,疗效评估完全缓解;计划巩固治疗6周期,已完成1周期,方案:依托泊苷。

病例2(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复发,药物治疗): 男性,56岁,因“PCNSL术后化疗后10年余,记忆力明显下降1月余”入院。MRI检查提示左顶叶占位,结合患者既往组织病理结果,诊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复发。参考患者既往药物治疗方案,本次给予诱导化疗6周期,方案: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疗效评估完全缓解;计划巩固治疗6周期,方案:依托泊苷+阿糖胞苷。

病例3(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立体定向穿刺活检+药物治疗):男性,82岁,因“全身无力、纳差3月”入院,MRI检查提示双侧基底节占位。于我科行立体定向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分子检测结果提示LymphGen分型MCD like。结合患者术前全身系统检查,诊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术后在我科继续药物治疗,已完成诱导化疗5周期,方案: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替莫唑胺+地塞米松,目前疗效评估完全缓解;诱导化疗6周期后计划巩固治疗6周期。

病例4(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药物治疗):男性,36岁,患者3年前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non-GCB型,IIIE期B),予以R-CHOP 6周期+序贯2周期利妥昔单抗治疗,疗效评估CR。5月前头痛和左上肢活动无力,复查MRI提示右侧额顶叶、左额叶多发占位。于我科行超声引导下肿瘤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结合患者术前全身系统检查,诊断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术后在我科继续药物治疗,已完成诱导化疗4周期,方案: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长春新碱+地塞米松,目前疗效评估部分缓解。

本文是蔡洪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