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篇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50%,单独存在者约占25%,其他近2/3多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室间隔缺损。
【临床表现】
小型缺损可无症状,仅体检听到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P2正常或稍增强。缺损较大时左向右分流量多,体循环血流量减少,患儿多生长迟缓,体重不增,有消瘦、喂养困难、活动后乏力、气短、多汗、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有时因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体格检查心界扩大,搏动活跃,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Ⅳ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向四周广泛传导,可扪及收缩期震颤。分流量大时在心尖区可闻及二尖瓣相对狭窄的较柔和舒张中期杂音。大型缺损伴有明显肺动脉高压时(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右心室压力显著升高,逆转为右向左分流,出现青紫,并逐渐加重,此时心脏杂音减轻而P2显著亢进。继发漏斗部肥厚时,肺动脉第二音降低。
室间隔缺损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小型缺损X线检查心肺无明显改变,或肺动脉段延长或轻微突出,肺野轻度充血。中型缺损心影轻度到中度增大,左、右心室增大,以左室增大为主,主动脉结影较小,肺动脉段扩张,肺野充血。大型缺损心影中度以上增大,呈二尖瓣型,左、右心室增大,多以右心室增大为主,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野明显充血。当肺动脉高压转为双向或右向左分流时,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主要特点为肺动脉主支增粗,而肺外周血管影很少,宛如枯萎的秃枝,心影可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大。
2.心电图 小型缺损心电图可正常或轻度左心室肥大;中型缺损主要为左心室舒张期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厚表现,RV5、V6升高伴深Q波,T波直立高尖对称;大型缺损为双心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心力衰竭时,可伴有心肌劳损。
3.超声心动图 可解剖定位和测量缺损中断的部位、时相、数目与大小及分流束的起源、部位、数目、大小及方向。可测量分流速度,计算跨隔压差和右室收缩压,估测肺动脉压。可测定各瓣口的血流量计算肺循环血流量(Qp)和循环血流量(Qs),正常时Qp/Qs≈1,Qp/Qs≥1.5提示中等量左向右分流,≥2.0为大量左向右分流。但<2mm的缺损可能不被发现。
4.心导管检查 进一步诊断及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价肺动脉高压程度、肺血管阻力及体肺分流量等。造影显示心腔形态、大小及分流束的起源、部位、时相、数目、大小及缺损与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除外其他并发畸形等。
【治疗】
20%~50%的膜周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在5岁以内有自然闭合的可能,但多发生于1岁内。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很少能闭合,且易发生主动脉脱垂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密切观察和早期处理。中小型缺损可随访至学龄前期,有临床症状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进行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内科处理。大中型缺损伴难以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者,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超过体循环压的1/2或Qp/Qs比值大于2:1时,应及时治疗。室间隔缺损根治过去只能依靠外科手术修补,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近20年应用Amplatzer等装置经皮穿刺心导管堵塞介入治疗,对肌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
本文是叶佳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