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3%-5%,患者每年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约为1%。然而,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致死率可达40%。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及时干预非常重要。当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证实。然而,颅内复杂动脉瘤(如巨大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梭形和夹层动脉瘤等),因存在治疗过程复杂、治疗并发症率高、治疗后复发率高等特点,其血管内治疗仍存在巨大挑战。
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flowd diverter)的出现,让临床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使得常规方法难以治疗的动脉瘤变得可以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血流导向装置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血流重塑装置,其出现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将以往的囊内栓塞转向载瘤动脉的重建。由于其较普通颅内支架拥有更细密的网格以及更强的血流导向能力,所以更有利于动脉内皮细胞的移行生长及瘤颈覆盖闭合。
血流导向装置能对局部血流进行重塑,将载瘤动脉向动脉瘤内的冲击血流导向远端正常血管内,从而减少局部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得以改善,最终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进而实现动脉瘤的闭塞。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血流导向装置的手术适应证包括:(一)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 ①成人≥22岁。②颈内动脉岩段至垂体上动脉开口处近端的大型或巨大型宽颈动脉瘤。(二)对于复杂的大型及巨大型破裂动脉瘤,先一期行弹簧圈栓塞再二期行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安全、有效。
对于颈内动脉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治疗困难的复杂动脉瘤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颈内动脉多发串联大型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一个月随访,动脉瘤已明显闭塞,效果明显。
本文是张建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