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源性尿失禁的诊断
神经源性尿失禁的诊断主要包括2个方面: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和尿失禁的诊断。其中尿失禁的诊断分为定性诊断(确定诊断)和定量诊断(程度诊断) 部分。
(一)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
具体内容参考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的诊断部分。
(二)尿失禁的诊断
神经源性尿失禁与其他尿失禁不自主漏尿的症状表现相同,只是发生尿失禁的原因和机制有其特殊性。
1.确定诊断
(1)病史 (高度推荐):病史应该包括尿失禁表现形式、时间和严重程度,膀胱排空能力和其他下尿路症状,还应注意有无反复泌尿感染(UTI)、盆腔手术(尤其是前列腺手术)或放疗史,以及疼痛、肠道功能和性功能等伴发的症状。特别要注意患者神经性疾病发生及演变的病史,要了解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及药物应用史,因为这些情况也可能会对尿失禁的症状造成影响,女性患者还需了解产科、妇科的疾病史。
(2)体格检查 (高度推荐):外阴部有无长期感染所引起的异味、皮疹;有无盆腔脏器膨出(或脱垂)及程度;应常规行肛门直肠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张力和大便嵌塞情况,前列腺体积、质地及有无结节。
(3)尿流动力学检查 (高度推荐):UDS检查为神经源性尿失禁评估的“金标准”,其作用体现在:①确定尿失禁的原因;②获得下尿路功能障碍情况;③预测可能的上尿路功能障碍;④预测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⑤判断疗效:⑥寻找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但测定必须遵循ICS标准。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顺应性下降、尿道括约肌张力低下都可以导致神经源性尿失禁。对于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储尿期要关注膀胱的感觉、膀胱安全容量、膀胱顺应性、逼尿肌漏尿点压力,以及是否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尿道闭合压力减低等。排尿期要关注逼尿肌的收缩力、逼尿肌-括约肌的协调性。在尿流动力学检查时,在无逼尿肌收缩及腹压改变、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前提下,逼尿肌压力达到40cmH2O时的膀胱容量为相对安全膀胱容量;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中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者,则相对安全膀胱容量为开始出现反流时的容量。相对安全膀胱容量是制订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治疗随访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保护肾脏、延长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程度诊断
(1)患者问卷调查表:包括患者症状评分、症状问卷、标准、索引、患者报告结果的措施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评估。
(2)排尿日记:连续记录72小时排尿日记,包括饮水时间、饮水量、排尿时间、尿量、尿失禁时间和伴随症状等,对于尿失禁症状严重的患者,排尿日记不可能精确地记录24小时排尿量,所以排尿量可能会低于真实的尿量。
(3)24小时尿垫试验
①轻度尿失禁:24小时使用1~2个尿垫为轻度尿失禁。Stamey评分1级:咳嗽或用力时出现尿失禁。
②中度尿失禁:24小时使用3~5个尿垫为中度尿失禁。Stamey评分2级:改变姿势或行走时出现尿失禁。
③重度尿失禁:24小时使用尿垫数超过5个为重度尿失禁。Stamey评分3级:全日出现完全性尿失禁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