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疗共识》解读
铜绿假单胞菌(PA),又称绿脓杆菌,我想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这是临床上(尤其是院内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等特点。近些年来,由于多重耐药PA(MDR-PA)的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以及慢阻肺急性加重)的病死率居高不下,治疗起来颇为棘手。

最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在2014年版《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重要更新,发布了2022年版专家共识。
PA的致病性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耐药性也与其有关:
①外毒素
②生物被膜:由细菌和细菌自身分泌的胞外复合物组成
③群体感应系统:可调控PA产生耐药性、形成生物被膜以及及产生毒力因子
PA的耐药机制分为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和适应性耐药,前两者可以通过药敏试验发现,后者则与体内耐药有关。
适应性耐药是在环境刺激下,瞬时增加了细菌抵抗抗菌药物攻击的能力,当去除刺激因素后,适应性耐药是可逆的。因此,不易被常规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生物被膜的形成就属于适应性耐药,容易导致病原体难以清除,反复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结构性肺病合并慢性感染患者。
研究表明,70.6%的住院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检出了PA,而慢阻肺急性加重期PA的分离率约为13.0%~35.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指出,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PA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既往痰培养PA阳性
②90天内住院并有抗菌药物静脉应用史
③极重度慢阻肺( FEV1占预计值%<30%)
④近2周全身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 mg/d)
联合抗菌治疗应该用于危重症或具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危险因素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经验性治疗,以及缺乏敏感治疗药物的MDR-PA患者的目标治疗。MDR?PA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
①呼吸道MDR?PA分离史
②MDR?PA流行区获得的感染
③90天内全身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史
④接受有创检查、治疗或手术,特别是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
表: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方案

注:碳青霉烯类耐药PA(CRP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多利培南任何一种碳青霉烯类耐药的PA;难治耐药性PA(DTR-PA):对以下所有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不敏感的PA。
此外,吸入性治疗可能是静脉治疗的有效辅助方法,主要用于结构性肺病变、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和肺移植术后的MDR-PA患者。

本文是孙普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