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瑞荣 三甲
徐瑞荣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

端粒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联系

449人已读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大约1/3 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缺乏反应,这些患者的端粒明显缩短,且端粒缩短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端粒越短的患者病程越长、越易复发、总体生存率越低,患上晚期和恶性克隆性并发症的风险越高。正常造血干细胞表达端粒酶以维持自我更新和分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端粒酶活性减低,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性,端粒酶基因突变者显著,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单倍剂量不足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端粒酶活性较健康人增高,且病程越长,端粒酶活性越高,产生机理为造血压力、机体代偿性调节和造血负反馈。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免疫功能异常,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分泌大量造血负调控因子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为了代偿衰竭的造血功能,骨髓干细胞增殖分裂加速导致端粒磨损,继发引起端粒酶活性增强以弥补端粒的缺失。且部分携带端粒结合蛋白突变基因,存在端粒缩短、血液学改变( 如轻度贫血、血小板或粒细胞减少) 和骨髓发育不良等异常的个体,在病毒感染、毒物接触和氧化损伤的影响下,较正常人更容易发展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端粒酶基因突变是发生骨髓衰竭并最终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遗传致病因素。

徐瑞荣
徐瑞荣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