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例一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数病例发病年龄在50~90岁,男性多于女性。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MDS的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MDS见于烷化剂、放射线、苯等密切接触者。这些因素可以损伤DNA,损伤DNA修复酶,使染色体失去完整性。绝大多数继发或治疗相关的MDS多发生在淋巴瘤或实体瘤接受治疗的患者。
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可以累及粒系、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异常克隆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障碍,出现病态造血,在骨髓原位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导致无效造血。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血象大多数为全血细胞减少,也可能为红系、粒系及巨核系中一系或两系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 多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部分增生减低。
3.病态造血外周血和骨髓象有病态造血表现。粒系、红系或巨核系形态异常细胞≥10%可认为该系病态造血,环形铁粒幼细胞指细胞含铁颗粒≥5颗,围绕核1/3以上;为准确认定原始细胞比例和病态造血情况,外周血和骨髓需分别计数200个和500个有核细胞,巨核系计数至少30个巨核细胞。
4.骨髓病理 绝大多数骨髓病理表现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正常人骨髓原粒和早幼粒细胞沿骨小梁内膜分布,而MDS患者在骨小梁旁区和间区出现3~5个或更多的原粒和早幼粒细胞簇状分布。
三、治疗
较低危组MDS的治疗目标是改善造血、提高生活质量,较高危组MDS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和治愈。
(一)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最主要的目标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成分输血、EPO、G-CSF或GM-CSF。
(二)免疫调节剂治疗
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沙利度胺和来那度胺等。部分患者接受沙利度胺治疗后可改善红系造血,减轻或脱离输血依赖,然而患者常难以耐受长期应用后出现的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对于伴有del(5q)±1种其他异常(除﹣7/7q﹣外)的较低危组MDS患者,如存在输血依赖性贫血,可应用来那度胺治疗,部分患者可减轻或脱离输血依赖,并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延长生存期。
(三)免疫抑制剂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IST)包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
(四)去甲基化药物
常用的去甲基化药物包括5﹣阿扎胞苷(Azacitidine,AZA)和5﹣阿扎﹣2﹣脱氧胞苷(Decitabine,地西他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组可降低患者向AML进展的风险、改善生存质量。较低危组MDS患者如出现严重粒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也可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以改善血细胞减少。
四、中医概述
中医古籍并无MDS病名记载,因其临床表现常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嗜睡纳差、面色苍白等气血两虚证,又见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齿衄鼻衄、肌肤瘀斑瘀点、胁下积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等证候,所以将本病归于“虚劳”“血证”“瘤积”等范畴。2011年明确MDS的中医病名为“髓毒劳”。目前关于MDS的病因病机阐述主要集中在正虚及邪实两个方面,正虚指脾肾亏虚、气阴两虚;邪实主要指毒、瘀阻滞。西医支持治疗的目的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中医治疗目标是固护正气、防止感染、促进骨髓正常造血。
固护正气,防止感染,以益气健脾、养阴固津为主;健脾补肾填精,促进骨髓造血,髓毒劳总病机是邪毒内扰、气血亏损,表现为骨髓正常造血功能衰减或紊乱。中医治疗以健脾补肾填精为总法则。脾肾为先后天相互资生的关系,“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可见精血充盈,脾气健运,化充足,气血就会生化旺盛,血液充足。
本文是徐瑞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