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智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介入科
肝癌介入治疗(TACE)的发展与解构
685人已读
介入治疗(TACE)自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以来,一直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主要适应征是中晚期患者。由于肝癌发病隐匿,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病友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外科切除、局部消融等根治性机会。因此,在肝癌的所有治疗手段中,介入治疗(TACE)的使用比例非常高。
公众可能对化疗比较反感。这个观念在肝癌领域不无道理。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试想,由解毒细胞发展而来的癌症怎么会对化疗药(本质上是毒药)敏感呢。实事上,介入治疗(TACE)的全称虽然叫“肝动脉化疗栓塞”,但其杀灭癌细胞的主要机制并不是化疗,而是超选择栓塞所致的缺血。
经过40余年发展,以介入治疗(TACE)为理念原型,发展和解构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形成一个大家族,统称为“Transarterial therapies”。
c-TACE。传统的碘油TACE。最经典的模式,效果挺好。
d-TACE。载药微球TACE。是对栓塞材料的革新,微球可以吸附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缓慢释放,更好的额发挥“饿死肿瘤+毒素肿瘤”的作用。
TAE。空白栓塞。不使用任何化疗药物,对于白细胞、血小板较低的患者也可使用。
HAIC。将导管插至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达到长时间的高血药浓度。
TARE。放射性栓塞。所使用的微球不仅具有栓塞作用,还具有放射性。发挥“栓塞+放疗”的作用。国内刚起步,价格昂贵。
临床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好这些武器。

本文是李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