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脾肾阳虚辨证治疗弥漫性硬皮病

云南省勐海县 勐海眀医 李武胜
(注:本文复诊日期实为阶段小结)
患者女性,33岁,已婚,干部,住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广东省紫金县人。
1998年10月13日初诊:
【主诉】 全身皮肤硬化进行性加重3年。
【现病史】 患者于1995年11月发现自身皮肤变硬,先自胸腹,渐延四肢、面颈,初时肤色苍白,遇冷即紫,日久变为蜡黄,失去弹性,关节僵硬,以肘和掌指关节明显。先后多次到上海、北京、广州求治,病情未能控制。遂抱一试之心延余诊治。余询其症,谓胸闷,畏寒,遇冷则皮肤迅速变紫,纳谷不馨,大便稀溏,月经量多,色红,夹瘀,经期延长,历旬日左右。素体健康,唯1992年4月行人工流产术致大出血在某医院输血,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经对症治疗消失。
【体格检查】 患处皮肤蜡黄,板硬如革,不易捏起,双肘、膝关节屈伸不利,十指末节缩短,指关节僵硬若鹰爪,指端溃疡,经久不愈,面容呆板,口眼张合受限,周身绷急如捆绑样,舌质淡嫩,舌体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脉沉缓。
综观证情,患者病在皮肤,根在脏腑,病因不明,病机关键在脾肾阳虚,经脉凝涩,肌腠失养,骨骼失充。
【诊断】 中医诊断:皮痹(脾肾阳虚)。西医诊断:弥漫性硬皮病。
【治疗】 宜健脾温肾,养血通络,软坚散结。刻下,深圳天气温暖,患者阳虚体征并不明显,故治疗以益气健脾,温通血脉为先。处方:党参30g,黄芪30g,炒白术10g,陈皮10g,白豆蔻10g(后下),山药30g,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当归1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日煎服3次。嘱患者勿在空调下久驻。同时,做Ig、ESR、ASO、RF、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核抗体、肝肾功能及全胸、双肘关节、双掌指骨、双膝关节X片和食管吞钡检查。
1998年10月30日复诊:
患者取药后因行经未服,经前腹痛,经色红,夹少许瘀块,历9日方尽。服药7剂后纳食转旺,大便成形。时下天气渐凉,患者晨起觉四末逆冷青紫,小便频数量多,皮肤硬化及舌象同上。实验室检查:IgA4.20g/L,IgG10.60g/L,IgM1.50g/L,ESR9mm/h,ASO、RF、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核抗体均为阴性,肝肾功能正常。X片示左拇指末节变尖,左示指末节骨质大部分吸收消失,左小指第2节变短,心、肺、膈、食管吞钡、肘膝关节及各骨骼形态正常。证候变化显示益气健脾方药已初见成效,唯天凉患者阳虚寒凝征象凸现,故治疗应着重温肾壮阳,养血活血,通络散结。药宜内外并施,食疗相协。
内服方:制鳖甲10g,沙苑子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龙眼肉10g,巴戟天10g,熟地黄10g,细辛4g,锁阳10g,阿胶10g(烊化),当归12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生牡蛎15g,白僵蚕15g,芒硝10g(冲服)。煎服法同上。
食疗方:
①鹿茸3g,冬虫夏草5g,田七6g,冰糖适量,每日1剂,入瓷盅隔水文火久炖,晚睡前连渣服下,
②紫河车1具,瘦猪肉适量,一同绞碎,加葱、姜、食盐和匀,为丸食之,每周1料。
③野鳖(人工饲养者不用)1斤左右1个,炖食,每周2个。
浸泡方:朴硝200g,皂角刺200g。用法:水一大锅,加入皂角刺,大火煮沸后续煮15分钟过滤,入朴硝溶化,以大盆盛之,浸泡全身半小时以上,每日1次。
按此方法治疗10日,患者面、手、腹部皮肤开始软化,面色初显红润,饮食转健,大便成形,小便通畅。患者于短时间内获此殊效,分外喜悦,精神大振,治疗信心大增,续上法4个月,肢冷明显减轻,硬皮日渐软化,唯经期延长无改善,舌质淡嫩同前。其间,内服方芒硝于2个月后停用,易以白术10g,大便成形。外用方去皂角刺,疗效无降。复查肝肾功能正常,提示病变尚未累及肝肾,亦无药物性肝肾损害。
1999年3月3日复诊:
春节期间停药,节后气温渐升,患者肢节温暖,硬皮进一步软化,以面部明显,眉间皮肤有少许脱屑,眠安,纳食正常,大便稀软,小便调,舌质淡红,舌苔白润。患者阳虚寒凝症解除,治疗方案亦应调整,继续健脾温肾,养营和血,活血通络,软紧散结。脾主肌肉、四肢,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卫精气,脾运复健,则肌肤得养,血脉得充,血液得摄,肌腠得温,硬皮自软。
处方:党参30g,山药30g,白术10g,莲米30g,白豆蔻10g(后下),鸡内金15g,沙苑子15g,枸杞子15g,熟地黄15g,当归10g,制鳖甲10g,炮甲珠10g。随症进退,持续服药70余剂。
食疗因患者恶闻鱼腥,后期未再要求,随意食之。浸泡方不变。其间复查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均为阴性,C3848mg/L,C4245mg/L。
1999年5月20日复诊:
经过7个月治疗,患者硬皮明显软化,全身肌肉松软,捆绑感消失,仅肘和手部轻微拘急,饮食正常,大便稀软,日3次,小便调,易疲倦,每次月经仍持续10日左右,前3日量多色红,尔后逐渐量少,夹瘀,多次妇检未发现异常,查肝功能、血小板、PT、APTT、TT、Fbg均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稍厚,脉沉缓。
揆度病情,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便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无改观;二是经期延长,经量多,夹瘀,虽经活血化瘀治疗,亦未改善。二者症状虽不相关,但病机均系脾胃虚弱,运化不健,统摄无权。只是虚损太久,难以速复尔。故今后治疗仍以健脾营肤为主,稍佐化瘀止血之品。
处方: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山药30g,砂仁10g(后下),莲米30g,鸡内金15g,建曲10g,龙眼肉15g(另炖),枸杞子15g,田七8g,阿胶10g(烊化)。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食疗由患者自行取舍。浸泡方不变。
2000年5月17日复诊:
患者因长年内服外洗中药渐生厌倦,已自行停药半年,近因右示指中指指尖溃疡、疼痛前来复诊。硬化区皮肤基本软化,肤色红润,弹性欠佳,饮食正常,二便调,眠安,月经及舌脉同前。患者目前所苦与脱疽相若,遂仿四妙勇安汤,于前方去砂仁、枸杞子、龙眼肉,加金银花、玄参各15g,甘草10g,服药15剂,溃疡愈合。复查肝肾功能正常。尔后复以健脾补中,软坚散结,化瘀止血之方,嘱患者继续服药,不可自废。盖以硬皮病之形成,往往积年累月,治疗恒非短期可愈。可以说病有多长,治有多久,总宜缓图。
处方: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山药30g,莲米30g,炒扁豆30g,鸡内金15g,制鳖甲10g,白僵蚕30g,地龙50g,田七10g,赤白芍各15g。
每日1剂,水煎服。
食疗方:冬虫夏草、田七、红参各5g,依次逐日交替炖食,遇经期内服方及食疗方中停用田七、赤白芍。野鳖半斤1个,每周2个,炖食。浸泡方同前。
患者持续用药至10月中旬,因天凉停药,2001年2月17日重新使用。 2002年3月25日复诊: 患者专程来告,上药用至2001年8月,因皮肤软化良好,浑身轻松未再续用。现面肤荣润,富有弹性,唯肤色稍暗红,躯干及四肢硬化区皮肤基本软化,色泽红润,指骨短缩无逆转。其后遇有闲情逸致,偶尔自取二三帖服之,随访至今,病情未再反复。
【按】
硬皮病属结缔组织病,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系统性硬皮病又分肢端硬化病和弥漫性硬皮病两类。前者仅限于肢端,预后较好。后者皮损累及全身,侵犯内脏,预后较差。中医谓之“皮痹”。 皮痹出自《素问·痹论》。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认为与血管异变、免疫紊乱、胶原代谢异常有关,外伤、感染亦可诱发。该患者发病前身体健康,无明显诱因可循,唯有“人流”输血一因可征。由此推测,“人流”损伤、输入血液中所含某些特异成分,直接或间接促使体内成纤维细胞增殖,合成胶原能力增强,或许是引起皮肤、脏器硬变的原因之一。就中医而言,余认为,其证既在痹证之列,其因自不越乎风、寒、湿三者;病机根本在乎脾肾阳虚,卫气不固,腠理不密,分肉失温,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客于肌肤之间,化为寒痰浊血,流注肤腠脉胳,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涩,发为皮痹;久之寒湿合风邪内侵,累及脏腑,发为脏腑之痹。该患者证候演变基本符合这一病机变化特征。
温补脾肾,养营和血,通络散结,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余在本病的治疗中,尤其注重因时、因人制宜,顺应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阳气强弱的影响,依次予以健脾——温肾——补中,且始终注意辅之养营和血,通络散结,以攻补兼施,标本兼治。食疗及药物浸泡与内服汤药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治疗作用。紫河车、野鳖皆为血肉有情至阴至柔之品,不仅可以益精血,补五脏,充形神,泽皮毛,而且还能化瘀消癥,软坚散结,与鹿茸、冬虫夏草、人参之属同食,正好寒温既济,相互制约其过寒过燥之偏性,可谓相得益彰。平人食之,强身健体,养颜延年;患者食之,去羸还形,软皮泽肤,于硬皮病者自多裨益。朴硝又名皮硝,顾名思义,可以消薄皮肤。《本草纲目》谓之“能消化诸物……凡牛马诸皮须此治熟,故今俗有……皮硝之称。”民间以之适量饲猪,可使猪之糙皮薄嫩。人以之浸身,亦自然可令硬皮薄软,只是每次浸泡务必在半小时以上,否则,药物难以渗入皮肤发挥作用。
特别提示,硬皮病治疗必须缓图。疗程越长,疗效越佳。医者、患者均要有耐心,欲速则难达。

上医治国,不担总理首相就做眀医善人。
云南勐海 后学李武胜整理编辑转发。
2022年09月08日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