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多数食管癌发现时就是中晚期?
食管是一个长条形的管状器官,位于人体的胸腔内,近端连接口咽部,下端连接胃。
食管的管壁由内而外依次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个层次组成。

静息状态下,食管的管腔处于闭合状态。当有食物吞咽下来时,食管的管腔扩张,肌层由上而下协调收缩蠕动,将食物运送到胃内进行初步消化。
简单的说,食管就如同一个管道,起到食物输送的作用。
食管癌是一种由食管粘膜细胞癌变引起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也就是说,食管癌发生于食管内面的粘膜层,即直接与食物、液体接触的内表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食管癌好发于重度饮酒、吸烟、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
在食管癌病灶逐渐发展、增大过程中,病灶可以向多个方向生长:既可以凸向管腔方向,也可以向壁外生长,同时也会环周进展。
由于食管管壁的各层结构都富于弹性,当腔内病灶较小、较扁平或管壁受累范围不大的时候,食管的通过性并不受多大影响。也就是说,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并不会有什么不适的感觉。
但是当肿瘤病灶继续发展,不断增大、增厚,导致食管管腔狭窄、管壁僵硬越来越严重,到了一定程度,食物或液体的通过就会出现问题。

患者会出现吞咽固体或液体食物后的梗阻症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在这一阶段,肿瘤浸润食管壁全层是大概率事件,这就意味着肿瘤的分期至少已经是中期了。
而早期阶段的食管癌,肿瘤细胞仅侵及浅层的食管壁结构,患者基本都处于前述的无症状时期。
由此也可以看出,想要早期发现食管癌,凭症状、凭感觉是很不可靠的,往往会延误诊断和治疗。
定期的体检胃镜检查才是正解,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长期吸烟或饮酒、有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胃镜可以通过放大的屏幕图像让医生清晰地观察食管腔内的情况,有效地发现粘膜层的病变,并可以对可疑病变进行病理活检,从而大大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为患者的早期治疗创造条件。
本文是逄旭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