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全流程管理
病例: 男性,82岁,因“全身无力、纳差3月”入院。MRI检查提示双侧基底节占位,淋巴瘤可能性大(图)。完成常规术前检查:血常规、生化、感染指标(HBV/HCV/HIV/EBV)、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均未见异常。行立体定向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免疫组化:CD20(+), CD19(+), CD22(+), CD38(部分+), CD138(-), CD3(-), CD5(-), CD21(-), CD23(-), CD10(-), BCL-6(部分+), MUM1(+), BCL-2(±), C-MYC(40%+), P53(20%+), CD30(-), ALK(-), Ki-67(90%+)。原位杂交:EBER(-)。

图1
治疗前评估
活检病理为淋巴瘤,按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化疗前评估:⑴脑外病灶评估:颈胸腹盆增强CT未见肿物;⑵脑脊液评估:脑脊液细胞学未见肿瘤细胞,脑脊液常规正常,脑脊液生化示总蛋白升高;⑶眼科评估:眼裂隙灯及OCT检查未见眼内肿物;⑷睾丸B超:未见睾丸内肿物;⑸基因检测:MYD88 p.Leu252Pro, CD79B p.Tyr196Phe, CDKN1B p.Trp76Ter, CARD11 p.Arg337Gln, BTG1 p.Trp56Ter, DTX1 p.Gly58Asp。依据上述检查检验结果,确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同时进行预后评估:国际结外淋巴瘤工作组(IELSG):3分,中危;MSKCC评分 3分。基因检测分子分型:DLBCL-MCD like (LymphGen分型)。根据上述结果,评估患者预后差。
治疗及复查
诱导治疗:方案为利妥昔单抗 375mg/m2 d0 + 甲氨蝶呤 3.5g/m2 d1 + 阿糖胞苷1.0g/m 2,d2-3 + 地塞米松 10mg d1-3;每3周1周期;过程顺利,出现中性粒细胞II°减少;3周期后复查增强MRI,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图2)。继续同前方案治疗3周期,复查增强MRI,评估完全缓解(CR)(图3)。

图2

图3
巩固治疗:依托泊苷 100 mg/m2 d1-3 + 阿糖胞苷1.0g/m 2,d2-3,每2月重复;同时每天口服泽布替尼 160mg bid。目前已进行1周期。
讨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指侵犯脑、眼球、软脑膜及脊髓的淋巴瘤。据统计,年发病率约为0.5/100000,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结外淋巴瘤的4-6%。90%以上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T细胞来源和NK细胞来源的罕见。老年人高发,可发生于免疫抑制(HIV、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及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近几年,PCNSL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整体预后比胶质母细胞瘤好,多学科规范化治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在3-4年。
和胶质瘤、脑转移瘤不同,PCNSL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⑴明确病理前禁止使用激素,激素能暂时缓解症状,但会溶解肿瘤细胞,影响病理判断。因此,对于老年发病、进展快、均匀强化的脑内肿瘤要考虑到PCNSL可能。⑵尽量微创活检,无须切除肿瘤,除非有脑疝风险。⑶PCNSL一线治疗为化疗,能使大多数肿瘤消失;放疗仅用于不适合化疗或复发病例姑息性治疗。⑷PCNSL规范化治疗包括诱导治疗、巩固治疗等;诱导、巩固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后复发病例均可以行挽救治疗。详见下图。

本文是蔡洪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