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宫手术解除了她的痛
今年37岁的刘女士,饱受痛经的困扰,而她的“病根”,要从4年前的那次流产说起。4年前,刘女士因计划外妊娠行人流手术。术后一段时间,她却发现自己开始有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的毛病。为了缓解经期的痛苦,刘女士一度自行口服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可痛经的症状愈演愈烈,不堪忍受的刘女士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告诉她这是子宫腺肌病。医生开始按照子宫腺肌病给她打亮丙瑞林针然后放曼月乐环,开始痛经及月经过多的症状得到缓解,可是一段时间后又开始痛经加重经量增多,环也脱落了,又开始打针联合服药,但是治疗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子宫逐渐增大至如孕5月状,血常规检查重度贫血,当地医生给予输血纠正贫血,建议手术切除子宫。刘女士无法接受自己年纪轻轻就要切除子宫,后又奔走多家医院,得到相同的结果。在强烈的保宫愿望下患者前来我院就诊,以“子宫腺肌病”为诊断收入院。入院后,磁共振报告提示子宫增大明显,达118 mm×137 mm×141mm,子宫肌层明显增厚并异常信号。血清CA125指标异常升高达259U/ml,明显高于正常值。血常规提示Hb89g/L。入院诊断:1.子宫腺肌并2.中度贫血。

盆腔MRI图像
刘女士保宫意愿强烈,经过术前讨论,结合她的具体情况,我们为其制定了最佳治疗方案——子宫腺肌病病灶U型切除术,该术式具有缩小子宫体积、恢复子宫正常形态、保留患者生育能力的优点,但手术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术后仍需药物治疗。经过和病人及家属反复沟通,排除手术禁忌证后,给患者施行了开腹子宫腺肌病病灶U型切除术,手术顺利,历时2小时余,切除的腺肌症病灶重约1000g(见附图),术后病理回示子宫腺肌病。术后5天出院,给予亮丙瑞林针6针后放置曼月乐环。刘女士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痛经症状消失了,月经量也少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子宫保留下来了。
那么,让刘女士饱受折磨,还差点切除子宫的“子宫腺肌病”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又是如何操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什么是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多发生于30~50岁生育年龄女性,约15%同时合并内异症,约半数合并子宫肌瘤。近几年来,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网上
2.子宫腺肌病有哪些表现?
痛经: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表现为腰骶部、下腹部疼痛,有时疼痛会向肛门、大腿及会阴部放射,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月经来潮时出现,往往持续整个经期。
月经不调: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患者的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月经持续时间延长,严重的可导致贫血。
不孕:20%以上的患者合并不孕,妊娠后出现流产、早产和死产的概率增高,相应的不良产科并发症包括胎膜早破、子痫前期、胎位异常、胎盘早剥和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也增高。
其他:子宫增大后会压迫周围的器官,导致尿频、尿急,或者便秘等症状。
也有35%的病人无明显症状。

图片来源网上
3.得了腺肌病就必须切子宫吗?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症状、年龄以及生育要求而定。
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的患者,可保守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地诺孕素、GnRH-a或放置曼月乐环等。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术等。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以子宫切除为主,子宫切除虽然可以彻底根治子宫腺肌症,但切除子宫对女性盆底解剖结构、心理等会造成影响,也会使女性永久失去生育能力。对于年轻、保宫意愿强烈的的患者可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手术难度在于要设计合适的子宫切口,相对彻底的切除病灶,而且要重塑子宫形态,而且术后有复发和再妊娠子宫破裂的风险,术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4.如何预防子宫腺肌病
子宫是女性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它不仅关系到月经、生育和内分泌,还关系到女性的心理健康。那么,如何预防腺肌病,拥有一个健康的子宫呢?我们首先要了腺肌病的病因:子宫腺肌病与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密切相关。高水平雌孕激素刺激、遗传因素也参与其中。因此,女性朋友们应该做好计划生育,尽量避免人流和刮宫等伤害内膜的操作,经期避免剧烈运动、性生活、妇科检查和宫腔操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
附图:

切除病灶前的子宫

切除病灶后的子宫

切除的病灶
本文是赵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