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来临,房颤患者如何护心?
如今进入冬季,天气愈发寒冷,对于很多房颤患者而言,稍有不注意就很容易导致心脑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救治不及时将会有生命危险。那么,在这个冬季,房颤病人该如何做到疾病管理,安全过冬呢?
房颤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减轻家庭及公共医疗的负担,对患者进行综合管理至关重要[1]。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疾病管理:

一、卒中预防
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健康成年人的5-6倍,且房颤引发的卒中致死、致残率分别高达20%、60%[2]。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措施。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从6%降至2.2%[2]。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如利伐沙班等,具有管理容易,使用过程中不需要监测凝血功能,用法用量个性化,作用温和、出血不良反应小、治疗窗口宽等优势。研究表明,在2008年至2015年开始使用NOAC的成年患者中,利伐沙班占59.1%,达比加群占23.4%。此外,2021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发布2021版指南,也指出NOAC是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首选抗凝药物[1]。另外,左心耳封堵(LAAC)是抗凝治疗的重要补充方案,可降低全因死亡率,用于房颤卒中预防。
二、控制症状
症状控制是ABC管理路径的第二大支柱[3]。在临床中,科学的管理以改善患者症状,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优化房颤心室率控制,《2020欧洲房颤指南》更加强调节律控制,导管消融的地位因此显著提高。近年来研究表明,以抗心律失常药物(AAD)为主的节律控制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房颤的治疗将告别室率控制进入节律控制的时代,在房颤患者中AAD的应用将会大幅度增加[2]。

三、危险因素管理
多项研究表明,个体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和相关危险因素与房颤发病率升高密切相关。年龄、种族差异及遗传病等个体差异很显然与房颤的发病率有关。此外肥胖、吸烟、饮酒、缺少运动、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也与房颤的产生和进展有关[2]。
临床工作中可以据患者的喜好及价值观制订个性化生活方式来减少危险因素,如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保持健康体重,减少吸烟和酒精摄入,加强血压、血糖控制,强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慢性肾脏病等合并症的管理等[3]。
注:ABC管理路径:
A:适当的抗栓治疗;
B:改善功能和心理状态;
C: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合并症优化管理(包括生活方式改变)。
参考文献:
[1] 聂艳,彭林林,黄大元.心房颤动综合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0):184-188.
[2] 段园霞,潘志刚,顾杰,苏瑾.社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5):3114-3121.
[3] 吴雪迎,姚可欣,龙德勇,马长生.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的变迁与发展[J].中国医刊,2021,56(02):120-123.
本文是张清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