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胎到底要遵循什么原则
文章摘要:保胎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纵膈子宫、HCG、NK值、指征等问题需要注意。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都是保胎成功
有人只花几千块,有人却花几十万
保胎时到底要遵循什么原则?

问题:不完全纵膈子宫有必要去做宫腔镜再怀孕吗?
子宫畸形身为妊娠流产率为30%~40%
纵膈子宫妊娠结局是最差,流产率26%~94%,文献报道有纵膈子宫的妇女79%的妊娠以流产结束,而且大多数(2/3)是发生在妊娠早期。
纵膈子宫导致流产的机制如下:
- 纵膈部分使宫腔变形,妊娠后腔内压力不平衡。
- 纵膈表面内膜发育不良,平滑肌含量增加且肌纤维排列紊乱造成胎囊供血不足、子宫不协调收缩。
- 纵膈内膜发育缺陷,对雌、孕激素的反应效能降低。
- 宫腔纵膈空间的限制及由此引发的宫腔内压力升高,继而导致的相对宫颈功能不全是晚期流产的原因。
问题:为什么HCG很高却没有胎芽胎心?
HCG从何而来:
受精卵第一次分裂时产生两个大小不等的细胞,大的未来形成内细胞团,发育为胚胎和部分胎膜:小的形成外细胞团,发育为绒毛膜和胎盘的一部分。
绒毛膜的组成部分滋养层分为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这两层细胞形成大量绒毛,是妊娠期HCG分泌的源泉。

内(胚胎)————外(HCG)
内外细胞团的关系:绒毛膜血管发育不良或胚胎循环未联通,或内细胞团因各种原因凋亡,胚胎可发育迟缓或死亡。
关联:HCG与胎儿、三代试管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羊穿与脐穿。
问题:NK26.7能直接备孕吗,需要吃什么药,之前胎停一次,胚胎染色体16三体。
16三体:绝大多数为偶发,极少数与亲代染色体异常有关,故担心则夫妻染色体核型分析(不要CNVS),不担心则不查。
夫妻染色体正常的胚胎染色体三体怎么来的?
精卵质量、生殖内分泌免疫感染等因素、放射化学有害物药物等因素、情绪因素、环境因素、偶然因素。
NK:争议很大,共识就是外周血NK值不能准确反映母胎界面NK细胞活性。
问题:保胎一打肝素就出血,这个怎么办,可以不打吗?

核心问题:指征
指征是指诊断准确的前提下提供的必要有效的措施!
低分肝素是什么?抗凝剂,而不是保胎药!
指征明确(高凝易栓)+恰当剂量和时机+合理有效监测+关注药物相互作用=不会随便出血或者即使少量出血不会构成危害
指征不明确+不恰当剂量和时机+不进行有效监测+不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出血就很常见和危害性大
所以,在问诊医生时一定要告知指征,如若不清楚,应联系医生明确知悉。
问题:白带清洁度一直III度,对怀孕保胎是否有影响,怎么治疗?阴道菌群失调关联影响因素:
- 不孕症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内膜菌群失调
- 内膜炎
- 输卵管及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
治疗建议:
- 宫腔镜查子宫内膜面是否有内异症或内膜炎;
- 取宫腔或者宫颈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以获得准确的药物指导;
- 坚持阴道益生菌的使用;
- 坚持进行白带检查;
- 关注孕后白带情况,预防宫内感染及胎膜早破导致的流产。

问题:内膜炎治疗后如何判断情况的得到改善?
李荔医生总结的内膜炎无创诊断方法:
病史中的高危证据链:月经经期延长,月经量多、月经发黑有渣或者异味、痛经、功血史、月经明显稀发或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盆腔炎史、宫外孕史、带环史、输卵管不通或遇而不畅或积水、不孕症、反复试管不着床、反复生化妊娠、孕早期出血史、孕中晚期绒毛膜炎史、白带经常黄多有异味、多次宫腔操作史、黄体功能不良、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增强边缘毛糙等。
诊断金标准:
宫腔镜下肉眼观+内膜病理+CD138、CD38
- 多发微小息肉<0.1cm
- 子宫内膜呈现“草莓征”
- 内膜充血、腺体开口该有白色点状物
- 间质水肿
问题:巧囊是否可以服用叶酸和其他营养品吗?可以移植冻胚胎吗?
巧囊患者服用营养品要注意:避免雌激素效应高的产品
是否可以移植:排除恶变,建议降调节移植。
问题:内异症合并低雄激素,如又有非典型抗磷脂综合征,强的松还能吃吗?
典型抗磷脂综合征(至少1项临床标准和1项实验室标准):
1、临床标准
- 血管栓塞:任何组织或器官的动、静脉或小血管发生血栓≥1次。
- 异常妊娠
- ≥1次妊娠10周或10周以上无法解释的形态学正常的脂儿死亡;
- ≥1次妊振34周之前因重度子瘸前期或子瘸或明确的胎盘功能不全所致的形态学正常的新生儿早产;
- ≥3次发生于妊娠10周之前的无法解释的自然流产,必須排除遗传、解剖或内分泌因素。
2、实验室标准
- 狼疮抗凝物至少2次阳性,间隔至少12周;
- 中/高滴度(>40GPL) IgG / lgM 型 ACL ,或滴度>第99百分位数,至少检测2次,间隔至少12周。
- 用 ELISA 法检测到中/高滴度 lgG / lgM 型抗β2GP1抗体,或滴度>第99百分位数,至少检测2次,间隔至少12周
本文是李荔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