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琰 三甲
刘琰 主任医师
上海瑞金医院 烧伤整形科

放疗后皮肤“烂”了怎么办?

321人已读

文章摘要: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放疗后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本文提供了创面处理的建议,包括保护创面和创周皮肤、抗感染治疗、现代创面敷料的应用以及及时复诊、根据创面情况进行治疗调整。

放疗后一周至一月左右,射线照射部位皮肤出现水肿、破损、溃烂、流脓、出血等现象,医学上称为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后比较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其机制与电离辐射导致细胞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细胞不能正常增殖、分化相关。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风险除与放疗累积剂量相关外,还与肿瘤发生部位、照射部位皮肤情况以及患者基础疾病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头颈部、胸部、会阴部等均为比较常见的发生部位。按照国际急性放疗RTOG/EORT分级标准,急性放射性皮炎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可分为五级:

0级:无变化;

1级:点状或片状红斑、脱毛、干性脱皮、出汗减小;

2级:明显红斑、斑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

3级:融合性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

4级:溃疡、出血、坏死。

我们在门诊碰到的多数是皮肤病变进展到 3 ~ 4 级的 急性放射性皮炎 患者,其中有部分因初期创面处理不当导致皮损加重。对于这类患者的创面处理,有一些小建议:

1保护创面和创周皮肤

急性放射性皮炎创面的表皮细胞功能受损、不像正常皮肤可以通过新陈代谢过程维护皮肤结构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患者皮肤容易起水泡、破溃,皮肤变得“娇嫩”、易破损。有时候肉眼看到并非创面的皮肤,其实已有细胞损伤,在使用胶带固定纱布、粗糙的毛巾洗澡、或者外力触碰到皮肤时,往往会形成新的创面。所以要特别注意创面以及创周皮肤的保护。比如穿柔软棉质内衣、避免搔抓皮肤、尽可能避免胶带直接黏贴在皮肤上等等。

换药过程中,要谨慎使用具有细胞损伤作用的外用消毒、抗菌剂。很多患者发现皮肤有破损时,往往会自行购买酒精、碘伏、碘酊、苯扎溴铵酊(新洁尔灭酊)等外用消毒、抗菌剂。而这些外用药在杀灭创面细菌的同时也会杀灭、破坏人体细胞,导致创面加深。对于表皮已经破损、脱落,露出下面鲜红色的真皮组织的创面,可以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氯己定(洗必泰)溶液轻柔擦洗,再用外用抗生素软膏保护、纱布包扎,或者选用适宜的创面敷料。表皮已经脱落的创面建议包扎,避免创面因暴露而致细胞脱水、创面加深。

2 抗感染治疗

自觉创面红、肿、热、痛,或者原有疼痛加重;创面潮湿、分泌物多;或有脓性分泌物、有异味;组织脆性大、触之易出血;这些症状提示创面存在局部感染可能,需要局部外用抗生素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外用抗生素包括磺胺嘧啶银(锌)、莫匹罗星、多粘菌素B软膏、夫西地酸、新霉素软膏等,其中磺胺嘧啶银最让人“爱恨交加”,一方面它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具有其他局部抗菌药物不可比拟的抗菌效果,一方面它对创面修复细胞也存在一定的细胞毒性。其他外用抗菌药物,细胞毒性相对较小,但抗菌谱较窄,在不清楚创面细菌种类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治疗“不对路”、感染不能控制的情况。如果局部感染严重,可以选用磺胺嘧啶银,待感染控制后,建议及时进行药物调整,以免“脆弱”的创面修复细胞受磺胺嘧啶银的影响、导致愈合延迟。

如果伴有神志萎靡、发热、寒战、纳差、尿量少,甚至血压下降等症状,是创面感染进展的表现,需尽快就医。

3现代创面敷料的应用

现代创面敷料种类繁多,具有保护创面、吸收渗液、促进坏死组织溶脱、不粘创面从而保护新生上皮、加速创面愈合等多种性能。很多含银的复合敷料,还具有广谱抗菌功能。根据创面特性,选用适宜的创面敷料,可以减轻疼痛、加速愈合。

4 及时复诊、根据创面情况进行治疗调整

创面愈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感染创面、处于不同愈合阶段的创面,其处理都不完全一样。

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往往需要长期随访,有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会比较差。有的患者会要求医生“开最好的药”带回去自己换。其实,没有最好的药,只要最适合的药。定期来医院随访,就是给医生根据你的创面情况做及时的治疗调整的机会。




刘琰
刘琰 主任医师
上海瑞金医院 烧伤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