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代谢的基本概念
文章摘要:了解骨代谢的基本概念和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1.骨代谢的基本概念
我们的骨骼跟其他器官一样,也在不停的进行着新陈代谢。
这种代谢是以骨吸收和骨形成两种形式同时进行的。
骨吸收主要是由破骨细胞主导的。破骨细胞对骨质的侵蚀,吞噬,最终使骨质分解消融。
骨形成主要是由成骨细胞主导的。成骨细胞通过分泌胶原纤维和骨钙素,骨钙素把钙离子链接在胶原纤维上,就形成了新的骨质。
正常情况下,破骨细胞消融一块骨质,大约需要3周的时间;而成骨细胞要把这块骨质再完整如初的修复好,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

2.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在30岁以前,骨形成的速度大于骨吸收的速度,骨量就日益增加。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一生的高峰。所以我们把30岁的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每个人的峰值骨量是有很大差异的。
达到骨峰值之后,骨量会在峰值期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骨形成与骨吸收达到一个大致平衡的状态,骨量比较稳定。35岁之后骨量就开始缓慢平稳下降。雌激素在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承担抑制骨吸收的职责。在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和绝经后,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的不足,以至绝经后雌激素缺乏,破骨细胞失去了雌激素的抑制,活性增强,寿命延长,骨吸收的速度就明显加快了。而此时骨形成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骨吸收的速度,于是骨质疏松就发生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器官的功能衰退,骨量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发展为骨质疏松症。绝经越早,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也越早。年纪越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越高。
什么年龄段会发生骨质疏松,每个人的时间段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峰值骨量的多少。峰值骨量越高的人,骨松发病时间会延后。峰值骨量少的人,发病年龄就提前。二是取决于骨质丢失的速度,如果平时很注意保养,合理膳食,经常运动和晒太阳,骨质疏松的发病就会延迟。
无论男女,20岁的骨量能达到峰值骨量的90%。由此可见,20以前是骨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所以,骨质疏松的防治应该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最好是从母亲备孕期就开始。

本文是张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