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瑞荣 三甲
徐瑞荣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

什么是肾性贫血

275人已读

文章摘要: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介绍了其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方法。

肾性贫血(RA)是慢性肾脏病(CK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与严重程度随CKD的进展而逐渐增加。肾性贫血主要与肾脏病变导致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有关。红细胞生成素由肾脏产生,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或质量改变,影响了红细胞生成,是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此外,肾功能不良致体内代谢废物积蓄、抑制了红细胞成熟并损伤红细胞,尿毒症时各类毒素对骨髓抑制,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出血倾向、高凝状态等,更兼肾衰时患者厌食、腹泻,造成营养物质缺乏,从而引起红细胞生成障碍而致贫血。

目前,临床上治疗CKD合并肾性贫血的常用药物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但该药易受EPO抵抗、炎症反应、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长期用药安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罗沙司他于2018年12月在我国获批上市,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该药可通过模拟机体的低氧状态来促进内源性EPO的生成,同时可通过上调转铁蛋白受体活性而增加铁的吸收和利用,可借助多种途径综合发挥抗贫血的作用。

CKD中医古籍中尚未给具体命名,因其症状有水肿、腰膝酸软、口有尿氨味、尿量失常、烦躁不安、尿中红色、面色口唇无华、爪甲色白,身体发麻、肌肤甲错等,中医将其归为虚劳病、水肿、关格、肾劳等范畴。RA因以面色淡白,眼睑口唇无色或苍白,头晕无力、心悸不寐、肢体麻木感、舌苔白、脉细无力等为主要表现,故可将其归为“血虚”“虚劳”“肾劳”等范畴。虽然RA病机多样,并没有脱离“本虚标实”这一根本病机。关于RA发病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肾生骨髓,髓生肝”,依据中医五行相生理论,肾为肝之母,肝者藏血,肾精生髓,髓化肝血,是“精血同源”理论的具体体现;中医认为精血互生为,精不足则血无源生,血不足则精无以保。且有肾者主水,精血并属于水,取汁于水谷,精血互化理论。《灵枢·决气篇》指出中焦脾胃接受水谷精微,变为为血液,因此是血液生成的原动力,RA的发生与脾肾两脏最为密切,病性包括本虚和标实。肾之为先天,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充足可化生血液。脾之为后天,脾胃健运有常,后天得养,谷气得充,气血生化源源不断。由此得出,肾性贫血的发病与脾肾心肝皆有密切联系。CKD早期,贫血程度尚轻微,以虚证为多,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发展到后期,出现本虚与标实同时存在,本虚者常常累及五脏之阴阳,标实者临床症状表现多与湿、毒、瘀等病邪有关。RA虚实夹杂的病理情况加重肾损害的程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根据其病位主要在肾脾两脏的特点,治疗应以肾为根本,以脾为关键,肾脾相顾,标本兼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填髓、活血祛瘀、柔肝养血健脾、祛湿除毒等治法为主。根据病症进行辨证施治,对于五脏本虚,以肾脾为主,并加以取舍轻重。同时注意湿、毒、瘀等实证的出现,随证治之。

徐瑞荣
徐瑞荣 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液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