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咳嗽,您了解吗?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射,在气道受刺激或发生炎症反应时,通过咳嗽可将咽部、气管内的病原菌、刺激物或痰液排出体外,防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在体内滞留、扩散,从而保持呼吸道清洁和通畅。咳嗽也是多种疾病共有的外在表现,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之一[1]。不同年龄的儿童,不同性质或不同病因引发的咳嗽,其处理方式也存在差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儿童咳嗽那些事儿。
首先要明确的是,咳嗽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是孩子生病时的“报警信号”,其本质是一种自我防御。这也是为什么当孩子咳嗽时,需积极寻找咳嗽背后的病因,而不是盲目的“止咳”。
儿童咳嗽的分类:从咳嗽持续时间来看,<2周为急性咳嗽;2~4周为迁延性咳嗽;>4周为慢性咳嗽。从咳嗽时无痰或有痰来看,无痰为干性咳嗽,有痰为湿性咳嗽(年长儿可咳出痰,年幼儿无法咳出痰,但喉间有痰响也算)[2]。
儿童咳嗽的原因:急性咳嗽通常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而慢性咳嗽则根据孩子年龄不同,病因有所差异:<6岁儿童的慢性咳嗽最可能是由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引起;≥6岁儿童则以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为主[3]。
儿童咳嗽药物治疗中常见问答[4]:
(1)问:患儿咳嗽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吗?何时用?怎么用?
答:急性咳嗽不需要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急性咳嗽大多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抗菌药物并没有治疗作用,且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不用药也可自行好转。当孩子急性咳嗽老不好,或出现发热、咳脓痰、流脓鼻涕、需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有无炎症指标升高等合并细菌感染情况,此时就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若对青霉素不过敏,可选用口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当对青霉素过敏时,可考虑选用口服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头孢克洛、头孢呋辛或阿奇霉素等。用药剂量和疗程应结合患儿情况个体化。
(2)问:患儿急性咳嗽需用祛痰药吗?
答:儿科常见祛痰药包括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医师充分评估后,若孩子痰多、难以咳出、影响生活和学习时,可酌情使用。
(3)问:患儿咳嗽需用抗组胺药吗?
答:抗组胺药可拮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平滑肌收缩等反应。一般不需要常规使用抗组胺药。若孩子咳嗽是由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导致,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若咳嗽是由其他鼻部疾病导致,对于≥6岁儿童,急性咳嗽期可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联合减充血剂。常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酮替芬;减充血剂常见的有麻黄碱等。
(4)问:哪些情况可以使用支气管舒张剂?
答:常见支气管舒张剂包括沙丁胺醇、丙卡特罗、特布他林等。支气管舒张剂对孩子的急性咳嗽并无肯定疗效,但可改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咳嗽症状。
(5)问:患儿咳嗽需用镇咳药吗?
答:镇咳药(如右美沙芬)仅作为一种对症治疗手段,并非咳嗽的根本治疗,且可能伴随不良反应。仅在咳嗽剧烈,影响患儿日常生活时,经医师评估后可酌情使用。
(6)问:慢性咳嗽可以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吗?
答:常见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包括二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对于部分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患儿,可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选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但2~4周后需再次就医对患儿重新评估,根据疗效调整用药。
(7)问:慢性咳嗽可以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吗?
答: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可抑制白三烯引起的气道炎症,一般不需要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于疑似与过敏性鼻炎/哮喘有关的咳嗽,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并关注患儿有无出现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如幻觉、失眠、兴奋、抑郁等。
(8)问:患儿慢性咳嗽是否需要使用免疫调节剂?
答: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患儿,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细菌溶解产物等。
儿童咳嗽有一定的自然病程,大部分感冒引起的咳嗽,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0天,因此需要家长耐心等待及仔细观察,避免过度焦虑和滥用抗菌药物、镇咳药等。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之一:(1)咳嗽持续不缓解;(2)咳嗽进行性加重;(3)出现其他症状如发热、耳痛、耳流脓、鼻塞、脓涕、喘息、气促、口唇发紫、呼吸困难、精神烦躁或萎靡等,需及时就医。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照护者,了解咳嗽相关的医疗知识,及早发现、合理用药、配合治疗、合理照护,对于咳嗽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专业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9):720-729.
[2] 罗征秀,李卫国,李沁原,等. 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 版
本文是陈春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