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热难耐,当出现“3+1”表现的时候,一定要警惕重度中暑!
中暑就是热致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中暑先兆、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
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 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 ( 如谵妄、惊厥、昏迷 ) 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通风差、温度高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引起中暑; 不是只有户外暴晒才会中暑,常在室内也要警惕中暑,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预防中暑。
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这些环境因素下若出现“3+1”的表现,要警惕中暑,特别是重症中暑,即热射病: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直观地表现,就是意识头晕、眼花、耳鸣、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怪异、幻觉、谵妄、嗜睡、甚至昏迷等;
二、体温升高、出现发热
轻症中暑的时候体温多在38℃以上,而重度中暑的时候体温≥40℃,多在40-42℃。如果患者从病史到临床表现均符合热射病,则不能仅仅因为体温(包括核心温度)未超过40℃而排除热射病。
三、多器官功能受损
1、皮肤: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皮肤失水、干燥、皮肤弹性差,脱水严重者可出现眼窝凹陷、血压下降等;
2、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呼吸困难;
3、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心律失常、 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4、消化系统: 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出现肝损伤的话,可见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血液检验可见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在发病后迅速升高,多在发病3-4天达到峰值;胆红素的升高相对滞后,通常在热射病发病后1-3天开始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进行性黄疸者多预后不良。
5、泌尿系统:表现为少尿、无尿,尿色深(茶色尿或酱油色尿)。部分中暑患者出现急性少尿型肾衰竭;
6、运动系统:可出现横纹肌溶解,横纹肌溶解是热射病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肌肉酸痛、僵硬、肌无力、茶色尿、酱油尿,后期可出现肌肿胀和骨筋膜室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四、凝血功能异常
直接热损伤和热相关肝功能异常均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及穿刺点出血、结膜出血、黑便、血便、咯血、血尿、颅内出血等。
在这炎炎酷暑的天气下,较长时间被动暴露于热环境的年老体弱多病者(可与基础疾病的表现混杂在一起,易引起误诊)、儿童、孕妇及从事如冶炼、炉窑等高温强辐射作业者;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餐饮、深矿井、印染、缫丝作业者;在野外工作的交警、建筑施工、环卫等室外作业者;参加高强度组织活动者,如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学生等均是中暑的高危人群,建议出现前三点表现的时候需要警惕可能是中暑了,马上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做好防暑降温,及时喝水,注意休息,观察症状有无缓解;若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更提示病情危重,建议及时就医。
若对您及周围的人有所帮助,欢迎转发。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是赵云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