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形成的原因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标为特征,其机制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调节异常、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个体间40%~70%体重指数(BMI)的差异归因于遗传因素。据统计,父母均肥胖者,子女肥胖的概率大约是70%;父母一方肥胖者,子女肥胖的概率大约是40%;父母均瘦者,子女仅10%肥胖。目前认为“节俭基因学说”是肥胖发生的重要机制,节俭基因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能有效利用能源生存下来,在食物丰富时可引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能量摄入增多和体力活动减少。
(1)饮食习惯:高能饮食及不良饮食习惯是引起肥胖的一个主要因素。持续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为机体提供了超额的能量,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且又减少了体内已蓄积的脂肪的分解,导致体内脂肪蓄积增多。高升糖指数食物的摄入可使体内血糖升高较快,不易于消耗,从而增加了在体内转换为脂肪的概率。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早餐营养不足,午餐吃不好,将导致晚餐大吃大喝。晚上活动量小,且人体支配胃肠活动的副交感神经功能较白天增强,胃肠蠕动增加,分泌吸收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即使较白天等量或少量进食,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好,也可引起肥胖。蔬菜水果能为人体提供膳食纤维及多种矿物质,有助于减少高能食物的摄入,从而降低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的风险。
(2)生活习惯:久坐生活方式是肥胖的危险因素。久坐会使个体活动量减少,从而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蓄积于体内,导致肥胖的发生。运动可以增加脂肪分解,长期坚持适量运动,具有良好的预防肥胖的作用。
(3)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及家庭经济水平,贫穷落后的国家,人民食不果腹,只有少数人大腹便便,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胖子就逐渐多起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肥胖是社会繁荣的伴生物。
(4)地理环境:处于亚热带地区的人民,四季都要做工,还要受炎热气候的煎熬,消耗较大且食欲受影响,所以肥胖者很少。处于或接近寒带地区的人群,冬季不劳动,气候寒冷而饥饿感增加,常饮酒聚餐,肥胖就很常见。山区的人活动量大,与平原人群比较,肥胖者少。资源贫乏的地区比资源丰厚的地区肥胖发生率低。
三、摄食中枢与内分泌因素
体重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最终影响能量摄取和消耗的效应器官而发挥作用。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有“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正常情况下,饱食中枢对饥饿中枢有抑制作用,一旦此作用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机体有强烈的饥饿感,食欲增强,进食过多,从而导致肥胖。体内参与调节摄食行为的活性物质包括减少摄食的因子(多巴胺、血清素、瘦素等)和增加摄食的因子(神经肽Y、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增食因子等)。体内神经-内分泌调节中任何环节的异常,均可导致肥胖。
四、肠道菌群
肥胖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身体长期处于低度炎症状态,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体内游离脂肪酸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菌脂多糖升高导致的内毒素血症等均可促进炎症反应。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脑-肠轴信号的传导,从而影响肠道上皮细胞的吸收分泌能力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产生改变,以调节身体对食物的摄取和能量代谢。生理条件下,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多种抑制食欲的内分泌肠肽,如胆囊收缩素、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等,这些激素均可作用于下丘脑,产生饱腹感从而抑制摄食,如果这些激素分泌不足则无法起到刺激下丘脑的作用,无法产生饱腹感并及时抑制摄食。
本文是王丽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