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沈思考】肝脏肿瘤消融难度的不同分级以及消融技术完成度的磨练
引言:我做了挺多年CT/MR引导下的消融治疗的,也参加了许多期消融培训班,全程参加了2015-2018年的亚洲消融大会(ACTA),慢慢对于消融有一些感性的理解。我曾经想把自己对肿瘤消融的理解融合最新数据/文献的方法去解读,但又觉得才疏学浅,不足以精准地描述;而放弃总结似乎也担心未来就不再动笔了。思前想后,还是先抛砖引玉,为未来进一步的精准描述做一个铺垫。
肝脏肿瘤消融的难度性挑战(5级):
1.没有危险因素,影像学引导下可见,<3cm
2.没有危险因素,影像学引导下可见,>3cm
3.影像学下不可见,没有特殊危险因素,<3cm
4. <3cm, 靠近危险脏器/有风险因素
5.>3cm,靠近危险脏器/有风险因素
本人认为的危险脏器/因素包括:1.临近大血管;2.靠近第一肝门;3.靠近膈顶;4.紧贴胆囊、肠管。之所以把影像学下不可见的病灶归为第三级的难度,主要是消融脱靶的概率较高。
最后,5cm以上肿瘤的消融较为困难,学界也有10cm以上肿瘤消融治疗的,因为常常需要多次、反复消融,不在讨论范围内。
实践中磨练肿瘤消融技术的5个层次:
1.单次消融靶病灶完全灭活
2.无并发症消融,单次完全消融
3.无痛感,无并发症,完全消融
4.充分把握适应症下的安全的,无痛,完全性消融(明白各个诊疗手段优势,帮助病人做最优决策)
5.考虑到并不畏各个危险部位,做好准备工作,依旧实现无并发症的单次完全消融
备注:完整描述消融技术涉及到太多的技术细节,笔者认为我们在追求肿瘤消融技术的时候往往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目标明确,才能不断精进。
本文是沈露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