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优势明显
2020年2月,忙于工作的李大哥,发现自己的腿肿了,尿里很多泡沫,于是前往北京三甲医院就诊,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其抗PLA2R抗体635.9RU/ml,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最高为12g,先后采用氯沙坦钾、利妥昔单抗、他克莫司等治疗1年后,病情未得到控制,双下肢水肿反而越来越严重,有时连鞋都穿不进去了。

2021年1月他来到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就诊时,除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外,主要以下肢重度水肿最明显。肾病科刘志强医师考虑他为难治性特发性膜性肾病,通过望闻问切,辨证为肾阳虚水停证,给予真武汤加减温阳利水,很快便水肿明显消退。李大哥感叹“人终于不肿了,也有精神了!”
经过2年多治疗,患者水肿再也没有出现,24h尿蛋白定量由6.3g下降至0.6g、血白蛋白由27.7g上升至47.6g,让我们见到了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之好。目前患者已经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回到了患病前的生活状态!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趋势图

血白蛋白趋势图
膜性肾病(MN)是一组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病理特征的疾病。患者表现为突然出现大量泡沫尿,颜面和双下肢高度水肿,甚至全身水肿,继而伴有严重低蛋白血症、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甚至会导致少尿、肾功能受损、血肌酐升高等。
近年来我国北方MN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占到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的23.4%。目前多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等治疗,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故多用于中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患者。

膜性肾病全国发病率
临床研究显示,单纯运用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完全缓解率约为60%,即使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药治疗依然显示出良好疗效和很低的副作用。多国的研究数据显示:亚洲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通常预后较好,与其他人群相比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相对较少,可能与中医药普遍应用有关联。
中医药在膜性肾病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但提高蛋白尿长期缓解率,还能改善低蛋白血症,保护肾功能。刘志强医师在继承全国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首都中青年名中医赵文景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认为膜性肾病病位在肾络,以“虚、湿、瘀、风”为核心病机,以“益气补肾活血,祛风化湿通络”为治疗大法,可有效减少IMN患者尿蛋白排泄、升高其血浆白蛋白,达到临床缓解,减少复发。
膜性肾病患者不仅需要积极治疗,还需要在饮食方面做到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
一、摄取优质蛋白:膜性肾病患者,特别是慢性肾衰竭的病人,为减轻肾脏负担,需要吃优质的动物蛋白食品,如:每日1袋鲜牛奶、1个鸡蛋等。
二、低盐饮食。患者每日饮食不高于2g盐,严重水肿者需吃不含盐的食物。
三、注意控制含水量。对于少尿浮肿者,要严格控制水的摄入量。由于喝进去的水不能排出,水潴留在人体内加重水肿,还容易加重高血压
本文是刘志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